二十四節氣經「立春」來至「雨水」,農友把握天時忙碌的春耕,一畦畦的稻田插秧,已讓花東縱谷大地近來熱鬧不少,秧綠、芽綠也讓大地逐漸褪去枯榮迎來生機。近來花蓮一期稻作秧苗已陸續開始於田間定植,但隨著此時節白天氣溫漸增及田間濕度上升,也成了「葉稻熱病」的好發期,花蓮縣政府已展開補助計畫請各鄉鎮市公所協助農友進行稻熱病防治工作,農友可洽詢各鄉鎮市公所購置稻熱病防治藥劑,盡早把握防治時機。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縣境土沃水甘廣大面積栽種「水稻」,因而成就花蓮為國內重要良質稻作的大糧倉。在農友的勤耕與努力,每年水稻自播種、插秧、抽穗、收穫皆是花蓮最美的風景之一,但面對日益加遽的氣候變遷下,在陪伴農友的過程中,縣府努力的協助農友生產、行銷,也逐步輔導農友期望透過結合科技,能讓農業立足在地放眼國際。
農業處長陳淑雯指出,花蓮稻作面積一期作約八,八二0公頃、二期作約八,一二0公頃。因臺灣位處亞熱帶,氣候環境屬高溫潮濕,再加上氣候變遷衝擊,因而農友在生產時常與天爭食,甚為辛苦。每年常見的稻熱病好發時節即將來到,縣府為照顧農友,透過預算經費挹注,與各鄉鎮巿公所合作,協助農友進行防治,主要還是希望能增加農友收益。
陳淑雯說,稻熱病於溼度高時容易發病,尤其在施用高量氮肥、密植而通風不良的稻田更容易發生,花蓮縣南區第一期水稻葉稻熱病發生較早,縣府籲請農友密切注意田間稻熱病發生情形,一旦發現病勢發展有增加趨勢,應立即施藥防治,避免葉稻熱病擴散蔓延成穗稻熱病,直接造成產量損失。且勿施用過量的氮肥,因過多的氮肥易促成植株徒長,葉片柔弱,降低對病害之抗性。
縣府每年執行水稻特定疫病蟲害監測計畫,主要分別監測「水稻水象鼻蟲」、「葉(穗)稻熱病」、「白葉枯病」、「瘤野螟」及「飛蝨類」等五種水稻特定疫病蟲害,各別在花蓮縣北中南三區共設置十五個水稻田區監測點;「葉稻熱病」監測調查期間由三月中旬開始、「穗稻熱病」監測調查則由五月上旬開始,針對監測結果也會適時的提早發布示警供農友參考防治。
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長者黃得榮說,稻熱病防治藥劑補助計畫已行文各鄉鎮巿公所,補助標準以每人每年補助一次、每公頃補助300元,經費有限用罄為止。對於各鄉鎮巿之辦理方式因地制宜,農友可逕洽在地公所辦理,惟應配合國內現行「農藥實名制」政策規定。隨著時序即將進入三月份,請農友需注意並加強巡田及防治,以避免葉稻熱病發生。
動防所長周黃得榮補充,當時節到了稻熱病好發季時,慣行田區建議使用「三賽唑」、有機田區可使用「中性化亞磷酸」進行預防,而稻苗葉片出現病斑時,慣行田區則可選用「亞賜圃」、「護粒松」等進行防治,其他防治藥劑可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農藥資訊服務網(https://pesticide.baphiq.gov.tw/information/)查詢,並注意氮肥用量、及時施藥防治並搭配灌排水以避免病害發生。若有任何防治技術問題,可洽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