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傳背墓後得病往生 飛番古墓藏神奇

記者黃芳祿/台南報導 2017-04-04 17:00

百年飛番古墓隱藏在茂密玉八田裡,數十年來傳出[背墓」後會少人軼事,平埔族後裔也無法前往祭拜。(記者/黃芳祿攝)

台南市佳里區北頭洋山麓旁有座百年飛番古墓,據傳台灣光復前其後裔前往「掃墓」後回家就有人因病往生,仿間「一冬背墓、一冬少人」就在南部傳開。事後族人從此就不敢前往掃墓,古墓長年乏人整理僅露出墓碑,今年清明節還是未見後裔前往,隱藏在茂密玉米田裡。

走在將軍區往佳里區北頭洋山麓南側位置,路旁豎立一塊不是很顯眼、台南縣政府置的「飛番古墓沿革誌」,內容大概寫著1776年西拉雅平埔族「程天與」跑步特快,曾進京在乾隆皇帝前和駿馬相較,還讓駿馬先跑一段距離,程後面追趕還是贏了,乾隆大喜之餘,賜他可以面君三次,飛番之名從此而來。

飛番古墓沿革只剩下一塊大理石部份文字記載,(記者/黃芳祿攝)

飛番古墓沿革只剩下一塊大理石部份文字記載,(記者/黃芳祿攝)



蕭壟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內還保存早期清宮藏文寫的「飛番程天與」這段部份記載和圖片。但清明節休假,今日並未開館營業,只能拍到文化館外面。

蕭壟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內有阿阿立祖夜祭飛番程天與面臨三次相關記載資料。(記者/黃芳祿攝)

蕭壟文化園區西拉雅平埔文化館內有阿阿立祖夜祭飛番程天與「面君三次」相關記載資料。(記者/黃芳祿攝)



仿間早期就傳出「一冬背墓,一冬少人」。老一輩傳說,這話的由來可能和飛番古墓有關,但此事已久遠無法找到源頭加以證實。

今(4)日是清明節掃墓,從台南市蕭壟社北頭洋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振爚、文史工作者林奇佐訪談中略知一、二。不過,楊、林兩人從事平埔文化研究中曾身聞此事,但因也是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他們還重申,就他們了解,阿立祖平埔文化是沒有「掃墓」這回事。

楊、林兩人說,飛番程天與屬西拉雅平埔族人,祭拜阿立祖,阿立祖平埔文化發源地是佳里北頭洋山麓一帶,才有飛番古墓葬在北頭洋,漢人來台後,平埔族人才遷徒往山區的小腳腿、大腳腿和東山吉貝耍一帶。

台灣光復前交通不發達,平埔族後裔每年要回到北頭洋祭拜走山路、水路來回得花上半個月以上時間,林奇佐、楊振爚兩人就當年路況和體力就較科學方式推測,「一冬背墓、一冬少人」應該是年老體弱者不堪長途跋涉,體力消耙過多大,當年醫療資源不足,才有「少人」事情發生,導致後人不敢再前往「掃墓」,加上傳聞頗多,古墓傳奇更顯得神秘。

振爚再補充,據他了解,聽說飛番的後裔請來「地理師」前往察看並改了風水後,族人要前往北頭洋祭拜時由壯丁代表,並帶著長者用衣服替代,隨著年代久遠,飛番後裔把農地和墓地賣了,古墓長年乏人管理,墓庭和主墓被沙土淹蓋,只露出墓碑寫有「面君三次」飛番古墓旁還有一座「程天與」兒子古墓。

平埔族後裔蕭壟社北頭洋發展協會理事長楊俊陞、總幹事楊振爚、文史工作者林奇佐等人認為,北頭洋是西拉雅平埔族發源地,現有文物館和飛番古墓位在私人土地上,要籌設專屬平埔文化園區,土地取得就相當困難,需要文化部介入才有資源和人才進駐。

楊振爚、楊俊陞再說,感謝台南市長賴清德關心並多次前往踏勘並協助,阿立祖後裔也擬具資料前往佳里區公所和市府作報告,希望阿立祖平埔文化有自己的「家」,飛番古墓在每年夜祭時有後裔追思緬懷。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