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iwanhot.net/cache/1205310/lgnw/medias-20250213-67ad8deea0b9d.png)
「理財不是理已經有的錢,而是讓你未來變有錢」,邱茂恒坦言,過去很多人認為沒有財要怎麼理,覺得有錢再來規劃,然而,財務規劃不只是分配資產,也會調整當事人的行為和價值觀,藉此實現資產最大化。
賺多少花多少 深藏大學問
萬物皆漲薪資不漲的年代,即使是小資族,為了擺脫「月光族」身分,也開始規劃自己的財務,網路上關於631、333、六罐子等理財法的教學文章更是層出不窮。
洪哲茗指出,網路上的理財法大方向沒有問題,而財務顧問的工作,就是根據客戶的現有條件和目標,精細打造他們的理財方案。比如年輕單身族,沒有家庭負擔,花費有機會控制在薪資的五成以下;反觀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想要把花費壓在六成以下就有困難。
邱茂恒接著補充,有些人可能總是讓花費超出預算,這時就要開始思考兩件事。第一,是要盤點支出,比較出必要、想要、需要的花費;第二,是否要透過職涯規劃提升薪資,學習一些技能或轉職。
預防風險 存多少錢才夠?
講完花費,就要來談談緊急預備金,一般都會建議要準備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不過,不同的職業不一定都適用六個月這個數字。以公務員來說,工作相對穩定,就不需要準備到六個月;而對於業務性質工作,收入會受景氣影響,可能就需要準備超過六個月的緊急預備金。除此之外,貸款、變現能力、短期目標也都是需要考量在內的因素。
這時應該又有人好奇,既然緊急預備金是用來應對突發狀況,是不是可以和保險二擇一?洪哲茗說,二擇一太極端,其實會建議兩者都有,像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資產不多,缺乏風險承擔能力,若是發生重大意外,可能把口袋掏空也不夠,這時保險就能提供幫助。然而,保險能夠覆蓋的範圍還是相對小,因此也要存下緊急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邱茂恒指出,緊急預備金主要針對突發或風險難以轉嫁的事,例如失業,保險則會用來應對機率極低但難以承擔的風險。因此,在選擇保單時要經過層層深思熟慮,首先要選定保死、病、殘哪個領域,接著考慮自己的生活型態和理賠金額大小,最後則是要考量能否負擔保費。
事實上,市面上推出的儲蓄型、投資型保單已經慢慢模糊保險的焦點,然而保險的起源就是為了轉嫁風險,除非有特殊的目的,否則還是建議以最初的定位來配置保險。
進攻與守成 缺一不可
理財顧問除了兼顧守成(儲蓄),也精通進攻(投資),在接受客戶諮詢的過程中,他們也時常接觸到許多投資的迷思。邱茂恒坦言,他曾聽過客戶想貸款去投資高股息,藉由配息抵銷利息的盈餘來套利,卻忽略了投資標的報酬率下降的風險。
洪哲茗也提到,台灣人提倡存股,但存股其實是高難度操作,並不是放著就好。以台塑四寶來說,過去也是存股的夢幻標的,但近幾年的股價和配息表現也證明了世上沒有穩賺不賠的標的。
「大家常會把『大到不能倒』和『賺錢』連結在一起」,洪哲茗過去曾待過金融業,再談另一個存股熱門選項金融股,他坦言,許多金融股近年都改配發股票股利,因為需要留存現金達到資本管制的標準。
再者,金融股帳上基本都是投資、放款等無形資產,一個會計準則的調整就會決定財報盈虧,這些細節是一般股民沒有涉略的。
與其投資不了解體系的金融股,傳產股和科技股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洪哲茗和邱茂恒也強調,存股沒有不行,但要做足功課。
財務顧問就像醫生 消除對財富的焦慮心理
財務規劃逐漸盛行,也體現了我們對金錢的不安全感,在面臨景氣不佳或未到的風險時,我們會不斷憂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去應付。
這時,財務顧問會分析我們的收支、隱憂和未來目標,總結達到這些目標該做出什麼改變,持續追蹤是否有完成,並調整策略。財務顧問就像醫生,會根據我們的條件對症下藥,消除對財富的焦慮心理。
洪哲茗和邱茂恒說,在看過大大小小的Case後,會發現大家的理財問題大相逕庭,只是嚴重程度不同,再來就是協助一同來諮詢的家庭、親友透過溝通達到共識。不過,他們也提到,比起替客戶解惑,讓人們重視財務顧問專業性的難度更高,就像名醫也拿諱疾忌醫的病人束手無策。
洪哲茗和邱茂恒並未與任何投資產品或機構合作,只向客戶收取顧問費,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代表他們純粹以顧問的角度出發,和客戶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會為了利益向客戶推薦產品,就像巴菲特所說:「不要問你的理髮師該不該剪頭髮」。
然而,卻有不少人認為,理專或保險業務也會替自己規劃,為何還要花一筆錢找顧問。這時,就需要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當你生病時,你會找賣藥的業務還是醫生解決?
從上述可以發現,理財環環相扣,需要嚴謹的規劃,理財顧問一開始也只是理財小白,洪哲茗和邱茂恒一步步磨練出專業,而在發現大家在理財上遇到的難題大同小異後,他們便決定將這些疑惑整理成《頂尖財務顧問的48堂財商素養課》,裡面包含各族群的案例,讓面臨這些難題的人有個方向。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277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