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0大建設起手式?推出1.25兆國防特別預算!部長表示將創造4000億產值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11-26 15:30

台灣總統賴清德今(27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推出歷史性400億美元(約1.25兆新台幣)國防特別預算。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此次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特別預算,期程為2026年到2033年,預算上限暫匡1兆2,500億,籌購項目精準火炮及遠程精準打擊飛彈等7類。顧立雄強調,國防要能夠帶動經濟效益,預估可望創造4,000億產值、帶來9萬名以上工作機會,讓守護台灣安全同時,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並打造非紅供應鏈。

提到創造4000億產值與帶來9萬名以上的工作機會,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的「10大建設」。

1970年代,因應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大幅震盪,能源、原物料價格飆升,台灣當時高度依賴進口原料與能源,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因此政府必須建立更穩固的能源供應與產業基礎。除了經濟模式要從勞力密集轉向資本與技術密集,更需要完整的基礎建設,重要得勢要提升國家戰略的自主性,包含能源(如核能)、原料供應(如鋼鐵、石化)需要具備一定自主性,以降低對外依賴。

十大建設也讓台灣經濟起飛,中鋼、中油與台電的創立使台灣具備生產鋼鐵、化工原料、電力的能力。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後,運輸時間縮短,產業聚落快速形成。核能發電廠、火力發電廠等工程改善了電力不足的問題。

十大建設啟動後,1970–1990 年臺灣GDP保持高速成長,年均可達8%以上。促成重化工、高科技產業加速發展,奠定全球競爭力,更產生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助後續公共建設、科技產業園區(如新竹科學園區)推動。

如今提出的國防特別預算1.25兆元,核心為快速提升國防戰力、建立軍工自主能力,因應了地緣政治風險與中美科技互相競爭,不過由於主要為軍用,外溢到民用不容易。

雖然不像十大建設可以全面擴展到民用,但要知道雷達與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發展一開始也是由軍方支持,用於軍用,後來擴展到民用的設備。

如果要外溢到民用,台灣軍工以下技術或許可行。

1. 無人機(UAV)與自主飛行技術

外溢潛力:極高
民用市場:農業、物流、測繪、巡檢、影像監控、災害救援。

若台灣在軍用無人機上建立供應鏈,外溢將發生於:

  • 動力系統(馬達、電池)
  • AI 自主飛行算法
  • 長距離通訊鏈路
  • 影像辨識技術

這些都是可立即民用化的技術。

2. 雷達、感測、光電技術

外溢潛力:高
應用領域:自駕車、智慧交通、醫療成像、資安偵測、氣象預測、工業監控。

尤其是:

  • 相列式雷達(AESA)
  • 地形掃描雷達
  • mmWave 毫米波技術
  • 光電成像

這些都可以民用,只是需要政策將其推到市場。

3. 通訊與電子戰(EW)技術

外溢潛力:中高
可外溢至:

  • 行動通訊安全(5G/6G)
  • 關鍵基礎設施資安
  • 物聯網長距通訊(LoRa、衛星通訊)
  • 災害環境的臨時網路(應急通訊)

電子戰的通信攔截、抗干擾技術可民用化,但需降階後才能上市。

4. 材料、複合材料、輕量化、耐熱材料

外溢潛力:中等但穩定
應用於航太、造船、車用、風電。

台灣過去缺乏軍工級材料製造能力,投資後可強化:

  • 碳纖維複材
  • 耐熱合金
  • 航太材料加工

這些皆可跨足高端製造。

5. 軟體與指管系統(CISR

外溢潛力:高但需開放資料
C⁴ISR本質為:

  • 資料整合
  • 即時決策系統
  • 大規模感測器融合

民間應用:

  • 城市交通管理
  • 災害預警平台
  • 工廠 4.0
  • 無人機群管控系統

因此可以從以上5種外溢效果顯著的地方找尋產業的股票標的進行布局。

無人機:雷虎(8033)、漢翔(2634)、長榮航太(2645)、世紀*(5314)、晟田(4541)等

雷達、感測、光電技術:為升(2231)、研華(2395)、中光電(5371)等

通訊與電子戰(EW)技術:合勤控 (3704)、全訊(5222)、昇達科(3491)等

材料、複合材料、輕量化、耐熱材料:榮剛(5009)、台燿(6274)等

軟體與指管系統(C⁴ISR):智邦(2345)、立端(6245)、凌華(6166)等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