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有理文化共同出版的新書《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於臺北市定古蹟百年茶行「新芳春茶行」舉辦新書發表會。
文化局專門委員邱稚亘指出,過去大眾認識文化資產多聚焦於建築風格、材料等「硬體面」。但本次出版的核心,正是要從文化資產背後的「軟體面」切入,試著以人物、故事與生活情境,重新理解臺北文化資產的文化脈絡。城市的靈魂往往藏在日常空間裡,這些故居與家屋,不只是歷史遺跡,更是承載臺北人集體記憶的所在。
本書建築顧問暨作者王惠君教授強調,《家是臺北的名字》並非單純的建築導覽書,而是一場從「人」出發的城市書寫,透過居所、聚落與生活痕跡,串起不同世代、族群與產業的脈動。
新芳春茶行第四代導覽,作家、學者深度對談「家的故事」
新書發表會現場氛圍溫馨,彷彿一場活的「家族相簿」:
家族故事分享: 本書受訪者之一、新芳春茶行第四代王瑤玟女士親自分享茶行的家族故事,並為現場觀眾導覽,身歷其境書中提到的家屋回憶角落。
深度對談: 現場特別邀請作家張惠菁與學者李律鋒對談,以「記憶中,那個在臺北的家」為題,從個人經驗談起,討論當建築被時間與記憶包裹,我們該如何重新閱讀屬於臺北的「家的故事」。
整場活動透過導覽、講座與現場交流,讓參與者如同走進不同時空,看見故居建築與家的形貌如何映照城市的變遷,也感受個人記憶如何匯流成集體的城市故事。
《家是臺北的名字:從我到我們的城之記憶》現已正式上市,書中從十棟家屋出發,描繪出臺北百年來人與空間的交織關係。歡迎讀者前往全臺實體書店或線上通路購買,一同重新理解這座城市與我們共同成長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