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詐凍結比特幣 史上頭一遭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10-22 09:45

「去中心化、跨境、可自我保管」,這三項比特幣核心特質,本是金融去權威化的象徵,但在灰色世界裡,卻成了跨境轉移與分層洗錢的利器。2025年,美英聯手調查柬埔寨太子集團,查扣127,271枚比特幣,市值估計高達150億美元。這是美國司法部歷史上最大宗加密資產沒收案。主謀陳志操縱了包括礦企「魯班」在內的洗錢網絡,結合「殺豬盤」與強迫勞動等產業鏈,將加密貨幣化作黑金通道。

這次行動徹底刺穿了比特幣的「匿名神話」,美國執法單位透過鏈上分析,成功鎖定25個涉案地址,證明去中心化不代表不可追蹤,技術中立,但用途從不中立。

判決定讞可沒收加密資產

2025年3月6日,白宮發布行政命令,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與「數位資產囤積庫」,可依法沒收判決定讞的BTC與加密資產,不再拍賣,而是納入美國資產管理體系。換句話說,政府不再只是加密世界的「執法者」,而成為持幣的「參與者」,執法成果,成了主權資產。

現階段,美國政府已累積約36億美元等值的比特幣持倉,逐步形成「官方供給、處置」的新觀察指標。這種將「執法成果」轉為「主權資產」的制度化步驟,意味著主權國家開始以現實資產背書數位貨幣,是新型態的貨幣戰爭。

川普讓美元霸權「技術升級」

7月18日,《GENIUS Act》正式成法,為付款型穩定幣建立完整監管架構。法案要求穩定幣必須以短天期(多為93天內)美債或現金1:1儲備,表面上是金融穩定的護欄,實質上創造了龐大的「穩定幣版美債市場」,讓數位美元直接與美國財政命脈綁定。

穩定幣發行必須持有美債,直接拉高短票需求,需求成長壓低票面利率,降低財政融資成本,在外資撤出與高利率環境下,穩定幣成為美債新買方。對川普政府而言,這不只是數位貨幣框架,更是新一代「債務調節機制」。

當市場談「去美元化」,川普談的是「以穩定幣再美元化」,用數位美元重建對美債結構性需求,讓美元霸權完成一次「技術升級」。

比特幣被正式沒收並凍結,是一次監管的重磅示範,政府證明它可以封鎖、接管並再利用鏈上資產,這讓金融灰色地帶的估值重新定價,也讓法人機構持有比特幣的信任度提升。

比特幣進入「制度化重生期」

從市場結構觀察,一連串事件正在推進下一輪資金循環:監管重錘、黑天鵝事件引爆去槓桿,籌碼從非法領域流向合規機構,ETF、託管與主權基金進場,制度化資金接手,新題材出現,政策、區塊鏈技術與流動性共振。這場去中心化危機,實質上讓比特幣進入「制度化重生期」。

比特幣的價格歷史是四年週期。2011到2013年上漲,2014年回檔。2015到2017年上漲,2018年回檔。2019到2021年上漲,2022年回檔。2023到2025年再次上衝。每次監管的雷厲風行利空,都為下一輪多頭醞釀觸底反彈機會,例如2018年的交易所封禁、2021年的中國禁礦,都沒有讓比特幣消失,反而藉利空實現籌碼換手。

穩定幣×美債×ETF

如果四年的規律有效,2025年的司法打擊,或許正是為2026到2027年多頭醞釀築底。當利率見頂、美元指數轉弱,而制度性資金(ETF、穩定幣、美債基金)逐步回流,新題材「被納管的比特幣」,將取代「走在灰色地帶的比特幣」,成為下輪上漲動力。

機會其實正在成形,穩定幣×美債×ETF成為新的資金上漲循環引擎,大買家的作多邏輯已與2017與2021年不同,美國帶頭沒收非法數位貨幣轉為戰略儲備,意味比特幣地位獲得國家級別的承認,如果未來有明確會計與核銷機制,比特幣的「主權數位貨幣」的新題材,將從「投機」轉向「準貨幣儲備」。如此一來,當聯邦利率見頂反轉、美元轉弱,通常伴隨風險資產回溫,而礦工收入結構與鏈上出清過程,往往在利空兌現後三到九個月轉為多頭築底。

這起「比特幣洗錢案、政策轉骨、制度化再生」的劇本,就像從網格挖礦一路編織進了華府財政的神經。整個事件,從柬埔寨詐騙園區被剷除,到美國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再到《GENIUS Act》制度化穩定幣與美債掛鉤,這不是單純的幣圈風暴,而是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重組。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313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