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訂古蹟大甲文昌祠,清朝用泥土塑造人像,再彩釉漆之珍貴的文昌帝君、天聾、地啞、魁星,地方希望有效的保護。(記者陳榮昌攝)
台中市訂古蹟大甲文昌祠以二千三百萬元整修後,已恢復原有嚴肅書院風貌,區公所訂一月八、九兩天舉辦文昌帝君等神像入火安座典禮後再擇日舉辦啟用大典。由於廟內大部神像都以泥土加上彩釉,清朝所塑作品,件件神像都是史上記載有名人物,罕見又珍貴,可惜前多項神像遭到遺失,雖再重塑遞補卻缺乏應有的價值觀,為此地方對珍貴的神像都籲有效的保護。
約一百多年前,大甲鎮仕紳謝國佐為提升地方讀書風氣,捐出孔門里文武路旁一塊土地興建文昌祠,當時祠內左右廂房都住有準備應考的莘莘學子,讀書風氣盛極一時,為地造就不少出名學子,迄今每逢考期,家長或學校老師都會帶著學生前來上香祈求金榜題名、平時遊客絡繹不絕,成為一座完美古蹟觀光地,所遺留的珍貴神像古物,將會徹底保護。直到民國三十六年國軍撤退,有部份住進文昌祠而成為老榮民之家,導致無人管理建物斷壁殘垣,搖搖欲墜,史上有名的五文昌之呂洞賓(孚佑帝君)、關雲長(文衡帝君)、朱熹(朱衣帝君)、張亞子(梓橦帝君)、魁星(魁斗帝君)等五尊神像全告丟失,幸巨型文昌帝君、二尺六寸高的天聾、地啞及一尊魁星未被偷走。
文昌祠從民國七十九年至今已有三次的整修,最後這次也因廟宇殘破、樑柱歪斜,在民代鼎力爭取下,市政府編列二千三百萬元封廟整修,二年餘來已完成工程,文資處訂一月八日免間進行神像入火安座儀式,科儀全採民間傳統祭典,淨廟、敕封、開啟廟門、安龍謝土、答謝天恩等等,都是民間廟宇所用之傳統科儀,顯示市府對這座公廟啟用之重視、所執行的科儀都符合信眾所需,並且朝觀光寺廟為目標。
在地熟知文昌祠神像構造的民眾表示,清朝捏製的文昌帝君等神像,是用泥土塑造人像基楚,再彩釉漆上,色彩迄今一百五年仍然不退,而且每尊神像都是歷史背景上極出名人物,其中天聾、地啞還被認為是書童,其實他倆太知道民間萬事、一個要裝做全看不到、另一個什麼都聽不到,一但洩露天機,將造成天災民禍。總之文昌祠自古造福地方是大家有目共見,又是已超百年的古建築及寶遺珍物神像,確實有其保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