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病友會 病友分享治療心路歷程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2022-05-21 15:48

彥佑送蛋糕感謝媽媽和護理師的畫面(長庚醫院提供)

大二那年休學準備重考,在補習班苦讀期間總是舟車往返中壢和林口,讓20歲的彥佑早已將疲憊感視為日常,接到兵單時依規定前往體檢,但映入眼簾的檢驗報告,赫然標示白血球指數異常的紅字,瞬間打亂彥佑的人生計畫。

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被診斷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歷經整整兩年的化學治療、腰椎穿刺,以及數次的全身放射治療,醫師評估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癒疾病的首要解方,彥佑沒有手足,只能尋求有緣分的陌生人捐贈造血幹細胞,首次配對到的捐贈者臨時反悔,讓喜悅瞬間消逝,幸好沒多久又有第二位捐贈者,然而卻又因捐贈者檢查發現身體健康狀態不合適而落空,總算在配對到第三位捐贈者時才成功進行移植。

漫長的治療路上,彥佑深刻感受到媽媽毫無保留的付出,原本高中及大學都在外地求學,媽媽也忙著工作,關係不算親密,但從生病後媽媽放下手邊的事,陪伴彥佑渡過每一次的治療,也默默承受彥佑身體不舒服時的情緒,原本豐腴的媽媽,發現身材無法穿上無菌隔離病房的隔離衣,努力在短短時間減重40公斤,只為了能每天趁送飯時間能看看自己的孩子,讓彥佑感受到媽媽無盡的愛,照亮了他幹細胞移植的重生之路。

彥佑在林口長庚血液科長期接受治療期間,會和同病房的戰友彼此支持打氣外,也對一路照護的專業醫療團隊有深厚的信任感,木訥的他接受醫院邀約,在「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直播病友會」上分享自己的治療歷程,讓移植後的病友們互相勉勵,也讓預計接受移植的病友與家屬透過經驗交流減輕心理的不安,更表達對媽媽一路相陪的感謝。

血液科主治醫師蘇羿囷21日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每年約10萬分之1.8,國健署癌症登記年報顯示民國107年有300人被初次診斷為該疾病,其中超過一半的病患診斷時還未滿二十歲,新診斷的病患有9成接受化學治療,但標準化學治療不一定能治癒白血病,且高強度化療會嚴重破壞骨髓造血細胞,導致致命的感染、敗血症、出血及其他併發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極高風險族群病患,經化學治療後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獲得更好的疾病控制,在移植後100天內可能的風險包含血球低下、感染、急性排斥以及化療造成的器官功能毒性;後期的併發症包括感染、放射治療相關之甲狀腺功能低下、白內障以及慢性排斥,但排斥反應也有助於白血病獲得控制,使病患有機會得以長期存活。彥佑在家人陪伴下走過這段艱難的歲月,參與這次活動邀請病友一起在輕鬆的直播空間中,現身分享疾病治療的酸甜苦辣,還有家人一路陪伴的重要性,尤其女性經常是擔任照顧者的角色,也利用五月份跟一路陪伴病友的母親們說聲辛苦了。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