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腦霧引起認知障礙 工作能力可能因此下降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2022-05-17 00:02

COVID-19 腦霧引起認知障礙 工作能力也可能因此下降

自從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逐漸被廣泛施打後,全世界逐漸進入後COVID-19時期。隨著病毒的演化,各種變種病毒層出不窮,新冠肺炎的致死率逐漸降低,且具有嚴重呼吸道症狀的個案也越來越減低。

然而,近期發現慢性、長久的新冠狀病毒症狀會引發認知障礙。從長期新冠狀病毒(Long COVID)康復後,有些人會出現腦霧(brain fog),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常見的症狀是思考緩慢、記憶問題、難以專注或疲勞等。腦霧也可能在睡眠不足、感覺不適或藥物副作用等諸多情況下出現,但由於長期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和注意力不集中更為常見,倘若症狀更為嚴重,工作能力也可能因此下降。

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王紹丞主任曾在國際知名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與其他學者共同發表「心理神經免疫模型」,以解釋新冠病毒對神經心理的影響。他也分享於疫情期間診治30歲個案,過去曾是在天空翱翔的美麗空姐,自從飛機航班縮減後頓失重心,早年的厭食症再次復發,在持續進行藥物治療及深度心理治療3個月後,焦慮、低落情緒和失眠皆獲得改善。

王主任也安排臨床心理師在衛福部桃園醫院身心科門診時提供簡短衛教,包括憂鬱、焦慮、失眠、自殺等許多議題,引導民眾初步了解這些議題,以及情緒與想法之調適策略。針對新冠狀病毒疫情所引起的心理疾病,他對研究與實務提供貢獻,以實際的行動關切疫情下的民眾。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和減少病源的暴露,新冠病毒的流行正在改變民眾的生活型態,人們面對環境劇變、對未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普遍出現焦慮和情緒低落,然而王紹丞主任等人(2021)的研究顯示,正常的生活型態和心理調適會增進免疫力。王紹丞主任表示,免疫力和人體身、心、靈的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疫情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對於無知的恐懼和無助的癱瘓,所以我們要學會進一步調適不良思緒,解除續發的情緒危機。

近來,隨著COVID-19的本土個案增加,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大增;面對疫情,生活型態變化和可能遭受感染所帶來的壓力和焦慮,維持和促進民眾的心理健康實在是刻不容緩。對病毒抵抗力高者,皆俱備下列共同特徵,包括:固定的運動休閒習慣、正常的作息、充分的睡眠、均衡的營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上述策略以及避免酒精或毒品的使用、戒菸,亦有助於改善腦霧症狀。故調適不良思緒,解除續發的情緒危機,也是適應當前疫情和心理調適的方式。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