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儘管我國整體自殺死亡率逐年下降,然而15至44歲青壯年族群的自殺死亡率仍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顯示該族群心理壓力問題亟需關注;日前衛福部公布最新十大國人死因中,「蓄意自我傷害」時隔十多年後再次名列榜上,提醒我們自殺防治工作仍任重道遠。
衛福部委託臺灣大學進行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自殺風險與三項生活中常見因素密切相關,包括:網路使用、父母離異與睡眠障礙。網路使用過度常與孤獨感、自我價值感低落相關,亦會干擾作息與情緒調節功能;父母離異雖已不如過去少見,然而對孩子來說仍可能對穩定的依附關係造成影響,增加焦慮與失控感;睡眠障礙則與情緒調節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及衝動控制困難有高度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視為潛在自殺風險因子之一,國外學者的縱貫研究更指出,青少年時期的睡眠困難與未來十年內的自殺行為有顯著相關性,提醒照顧者不可輕忽孩子的睡眠問題。
桃園療養院楊琬心臨床心理師一日提醒,自殺行為往往是長期累積的壓力、孤獨與無助感交織的結果。因應風險上升,心理介入可從以下三個實用面向著手:
1. 從環境著手:協助孩子與家長一同重建生活節奏與界線,例如訂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與科技使用界線,比單純制止孩子使用3C產品更有助於日常穩定。此外,孩子不一定會直接表達想傷害自己的想法,但若能在學校、家庭或網路環境中感受到「可以說真話、不會被責備或嘲笑」,就更有可能主動求助,從而降低心理風險。
2. 從行為觀察中辨識潛在心理困難:心理困擾不一定會直接表現在言語上,但睡眠變化、作息紊亂、食慾異常、精力減退等生活細節往往是個警訊。學校、家長與職場應留意這些變化,及早提供支持與資源連結。
3. 讓身邊的人知道,你不是一個人扛著:對於面臨家庭變故、長期情緒困擾或睡眠問題的人來說,「我需要幫忙」往往比「我做不到」更難說出口。心理資源若能以不標籤、容易親近的方式融入生活,例如常駐心理師、線上諮詢或社區支持系統,能讓更多人知道幫助是存在的、求助是被允許的。
衛福部針對15至45歲青壯年族群,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可線上查詢合作機構,此方案強調早期介入與持續追蹤,協助青壯年建立正向心理韌性,降低自殺風險。社會各界亦可從日常生活中的陪伴、理解與傾聽做起,為每個生命共織一張堅韌的防護網,守護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