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文獻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再度於眾多書刊中脫穎而出,贏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肯定,主編潘秋榮帶領的團隊居功厥偉;另列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亂彈戲曲》保存者王慶芳及彭繡靜,亦進一步獲文化部認定為《亂彈戲》保存者。縣長徐耀昌1日接見3位對藝文有卓越貢獻人士,期讓各界更加認識並珍惜臺灣文化。
主辦單位在會場陳列甫獲臺灣文獻館評核佳作的苗栗文獻第59期,吸引來賓先「讀」為快;除館方頒發的獎狀外,縣長徐耀昌分別另頒「貢獻良多」和「人間國寶」水晶獎座,肯定人對苗栗縣文藝傳承的貢獻。在潘秋榮說明賽夏文化專題蒐、寫、編的歷程後,82歲的彭繡靜和84歲的王慶芳,應來賓要求現場秀了一段亂彈戲「補缸」,生、旦對唱展現傳統亂彈戲特色,對白內容時而嚴肅、時而詼諧幽默,充分展現寶刀未老的功力,縣長和來賓看得直呼精彩、過癮。
縣府文化觀光局指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每年定期舉辦獎勵出版文獻書刊,徵求2年內出版的研究或推廣臺灣文史書刊,主要分為使用政府預算與非使用政府預算2大類,再依「學術性書刊」、「推廣性書刊」及「地方志書」3類進行評比,今年各縣市共有43個單位、132件出版品角逐,《苗栗文獻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是56、57期《苗栗紙糊文化產業調查》及58期的《泰雅文化專題》後,再次獲佳作肯定,對縣府在文獻蒐集與刊物出版都別具意義。
第59期《賽夏文化專題》的主編是潘秋榮,在「使用政府預算、學術性書刊」項目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專文以原住民學子書寫本族歷史文化角度出發,邀請的作者、紀錄及翻譯均為賽夏族人;內容從「南庄事件」主要領導者日阿拐後代立場觀察這場歷史事件,並將信仰活動發展歷程與傳統賽夏族織布工藝結合,加以在地耆老講述賽夏族故事19則,涵蓋傳統信仰、生命禮俗及傳說故事。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公立圖書館系統借閱,或向文觀局洽購。
至於臺灣亂彈戲曲這項傳統表演藝術,應為清代花部亂彈的一脈。亂彈戲傳入臺灣旋即風靡全省,成為酬神廟會慶典或個人生命禮俗中重要的祭儀或娛樂,並與四平戲、梨園系統之「七腳戲」,並列清代三足鼎立的3大劇種,從俗諺「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可窺知其盛況。
居住後龍的亂彈戲曲保存者王慶芳,是日治時期來台的京劇演員江寶玉之子,母親是採茶班演員,3歲即被過繼給雙親同戲班的王姓夫婦,7歲入竹南亂彈囝仔班,初學丑、14歲習小生,又受養父武生調教,為全才型演員,曾在國家劇院等場地演出70年;目前遊走於「榮興」、「金滿圓」等採茶劇團,也是後龍「法顯壇」固定合作成員之一。
現居大湖的彭繡靜藝師,本姓黃,因家庭經濟因素成為謝家養女但從母姓,戲齡超過60年、演出經驗豐富,26歲彭繡靜時加入「新美園」劇團,師承王金鳳先生學習正旦,對人物演出的身段與唱唸均有其獨特的詮譯,1995年參加臺灣省地方戲曲比賽曾獲得「最佳旦角獎」;目前於竹塹北管藝術團及各北管子弟軒社、大學院校和社區擔任前場指導教師,為戲曲的傳承和人才之培育付出極大心力。
王慶芳與彭繡靜先後於2018及2019年,獲苗栗縣政府認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表演藝術類「亂彈戲曲」保存者,文化部更於去年認定、位階升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類保存者。
縣長徐耀昌表示,潘秋榮擔任議員期間,是位具備博士最高學位且問政溫和理性的民意代表,感謝他戮力完成《賽夏文化專題》,對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歷史傳承與推廣,以及屬於多元族群融合的苗栗而言,都有相當深遠意義,尤其獲得臺灣文獻館高度肯定,更難能可貴。
而王慶芳與彭繡靜兩位資深藝師,早年家庭經濟都不理想,但年幼即投入亂彈戲曲學習,6、70年來從演出到技藝傳承,對這項傳統藝術表演有卓越貢獻,不僅縣府認定為亂彈戲曲保存者,現在更成為國家級的人間國寶,也是傳統藝術表演領域的活字典。徐耀昌表示,3位對藝文有卓越貢獻人士同獲國家肯定,都是「苗栗之光」,希望藉他們努力的過程和事蹟,讓各界更認識並珍惜臺灣文化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