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小麥花 體驗食農教育收穫滿滿

記者李梅金/台中報導 2016-02-29 03:37


宛如農民畫家米勒筆下的《拾穗》畫面,大甲鐵砧山下,一群都市人彎腰割麥,他們來自臺灣的四面八方,帶著學習食農教育的好心情來到台中,然後,在豐收過後,享用一頓「割麥仔餐」、收穫滿滿。


三月份是小麥豐收的季節,台中不只大雅種植小麥,大甲也有小麥田。台中大甲農民馬聿安提供大甲鐵砧山下種植的一片小麥田,讓農民體驗小麥乾燥花的採收與製作,這場名為「採收小麥花」的活動從2月27日起一連舉辦三天,吸引了北中南各地的民眾,有人從從台北塞車六個小時也要來看小麥田;也有人專程從嘉義來,希望可以採集足夠的小麥回家製作環保椅;更有夫妻從新竹帶著兩名稚子前往體驗這場寓教於樂的食農教育活動。

為了配合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提高臺灣雜糧自給率,去年開始,「十八麥」農夫馬聿安在大甲各地復育小麥,只要有耕地,他便試種,沒想到這片田地卻會「出泉」,並不適合小麥生長,但馬聿安化危機為轉機,乾脆將這片小麥田作為食農教育的體驗場,提供民眾採收製作小麥乾燥花。


馬聿安充當解說員,不但和民眾一起觀察小麥花和小麥穗,更告訴大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想吃小麥,就沒辦法製作小麥乾燥花,因為小麥成熟後就無法製作成乾燥花,而今天這片與大甲鐵砧山上赫赫有名的「劍井」來自同源的小麥田可以開放的原因,竟是因為那源源不斷湧出的泉水,當年救了鄭成功,現在卻不利小麥生長。

共同參與活動的台中市政府農業局長王俊雄說,其實農業不只是耕作、食用,農業也可以玩,大家可以從玩樂中體驗農業的樂趣與箇中奧妙。他進一步說明,臺灣的稻米供應過剩,但雜糧自給率過低,幾乎全部仰賴進口,農業局一直致力於提高雜糧自己率,鼓勵農民轉作雜糧,也希望民眾支持本土雜糧作物。

在辛苦割麥後,由台中日月健康食堂採用台中本土小麥製作的鬆餅、披薩和戚風蛋糕一一出爐,而最受小朋友青睞的莫過於獅子王和小熊維尼造型的饅頭。勞動過後的豐收令人喜悅,大家帶著愉悅的心情,迎著金黃麥穗緩緩回家。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