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海岸造林成功案例 值得台江國家公園學習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17-07-12 18:27

慈心基金會台西海岸造林成功案例,台西海岸2015年至2016年地被植物種植前後比較。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2015年起,得到雲林縣政府的支持,認養了雲林台西海園,積極進行海岸造林,二年多來,面對種種海岸造林的不利因素,獲得林試所、生態工程專家及聯安診所、等企業的贊助,以多元方案,突破海岸造林的嚴峻條件,大幅提高海岸造林的存活率。

位於台南市的台江國家公園,民國99年6月19日上午,由當年首任呂登元處長,帶領民眾、志工約90多人,攜帶由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提供木麻黃及白千層共500棵樹苗,前往網仔寮汕造林,可惜後繼無力,成效不彰。

慈心基金會種樹專案總監程禮怡表示,臺灣四面環海,氣候及環境受海洋影響很大。基金會體認到海岸造林具備的防風、定砂、降低鹽霧危害、抵擋海潮侵襲、維護海岸線土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等功效的迫切與重要,雖然海岸造林因環境嚴苛,困難度很高,但基金會秉持創辦人日常老和尚以關愛大地、關懷生命及遇難不退的心,於2015年起,主動與公部門合作,承接海岸造林的重大責任。

程禮怡進一步說明,雲林台西海園匯集了種種海岸造林的嚴峻因素,地層下陷、土地低於海平面一米,海水倒灌、土壤鹽化、夏季烈日、冬季強風、缺水等。慈心基金會面臨艱鉅的挑戰,擔任起資源整合規劃與種樹執行,並接洽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等專業單位,同時邀請生態工法專家張文賢老師指導,苗圃業者提供馴化苗,以及獲得聯安診所、聚陽實業、愛丁頓洋酒、寶湧公司等企業贊助方式,經營出海岸造林的參考模式。

慈心基金會在台西海園,以生態工法營造12公頃的人工濕地,提供種樹所需的淡水資源;墊高種樹地點防止海水淹灌;種植馬鞍藤、蔓荊等地被植物來保土定砂;訂定適地適性的植樹策略,例如種植木麻黃來防風沙,栽種黃槿來抗鹽等;選擇馴化環境之原生樹苗適應濱海惡劣環境;於連續雨天種樹以克服乾旱,至今,台西海園已栽種了30種濱海原生植物,總計25,000顆樹,存活率達7成以上。逢甲大學地層下陷研究團隊,近日針對本案評估其對地層下陷區的貢獻,認為基金會營造的這12公頃人工溼地,為當地整片海水入侵、土壤鹽化,帶來唯一淡水的地表及地下水。而在該處大量種樹,幫助蘊涵淡水資源,成為地層下陷區,減緩海水入侵的第一線。

慈心基金會於2010年推動「種樹護地球」活動至今,已獲得海內外超過75,000人迴響,總種植數量已逾287,000棵;今年,基金會將海岸造林的經驗拓展,進一步與林務局、新北市政府及和泰汽車合作,於新北市萬里,苗栗後龍、雲林麥寮、嘉義布袋、屏東恆春及台東東河,全臺共6個縣市的海岸線,預計栽種10萬棵樹,總面積達30公頃。

面對種種困難與挑戰,基金會希望以人與自然共榮存的理念,持續以傾聽、互助、共同解決的心向各界學習,將海岸造林的成功模式,提供臺灣乃至世界的參考典範,恢復美麗的海岸林,帶動全民打造國土永續、健康和樂的世界。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