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李柏萱醫師。
常壓性水腦是一個主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郭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柏萱表示,水腦即是腦部異常積液,腦脊液存在著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內外,總量大約150毫升,具有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
李柏萱醫師表示,異常積液是腦脊液循環出了問題,包括生成、流動和吸收三個部分,腦脊液主要在腦室內生成,每天腦脊液的產生大約500毫升,所以一天腦脊液大概可以完整循環三次;這些腦脊液會在腦室之間流動,進入腦部和脊髓外側的蜘蛛網膜下腔,最後回到腦的表面經由腦膜上的顆粒吸收,循環的破壞主要來自感染、出血、腫瘤等各種原因。常壓性水腦最早在1965年被描述,症狀一般緩慢進行,常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而忽略;常壓性水腦在65歲以上人口則可以到達0.5%。
李醫師說,常壓性水腦指顱內壓力正常或曾經升高再回到正常,自發性的常壓性水腦其確切的成因依然不明,是一種交通型水腦,即是腦脊液的流動正常,但是生成和吸收無法平衡而堆積。常壓性水腦多發生老年人,而影像和症狀與同樣是老年好發的帕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等非常難區分,有些病人症狀上完全無法區分,而且疾病彼此之間更有可能重複發生。難以區分的病人,最常給予的評估是腰椎抽水測試,從同樣有腦脊液循環的腰椎部分抽出40-50毫升的腦脊液,藉此模擬引流的效果,而評估的方式一般是觀察抽水後病人的步態改善。
李柏萱指出,目前藥物治療沒有明顯效果,主要還是靠腦脊液引流管的置放,提供一個長期的體內引流系統,將堆積多餘的腦脊液帶到其他地方吸收而達到平衡;最常見的是腦室─腹腔引流管,利用腹膜吸收多餘的腦脊液,而管子放入腦室時必須做腦的穿刺,出血的機會不大且多半不會有明顯的後遺症。引流管最大的併發症是引流功能不良,像引流不足、阻塞或引流過量造成腦出血,一旦發生往往需要移除或置換。
因此不論各種手術方式,主要影響預後的還是術前的評估和術後仔細追蹤調整引流量,以達到理想的腦脊液平衡,需要多次的回診,依照病人的症狀變化和影像一點一點調整引流管的流量。李柏萱醫師強調,引流管手術並不完美,但是目前最能改善症狀的治療,在疾病的早期接受手術可以達到八成的術後進步,如果讓這些老人的生活機能改善,自己及家人都能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