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市長:全力輔導農業轉型,邀請遊客到桃園農博看見農業新實力。
桃園市長鄭文燦21日上午前往中壢區南方莊園飯店,出席「循環永續 科技創新」2017年桃園農業博覽會-智慧新農業論壇,鄭市長表示,桃園不僅是台灣製造業的基地,在農業方面,也具備小而強的農業實力,稻米、蔬菜、畜產、茶葉、花卉等方面都很有競爭力,市府會持續推動桃園強勁的農業實力,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能量;而22日開幕的「2017年桃園農業博覽會」,結合了循環經濟、綠色生活、地景藝術、科技農業,歡迎大家到桃園看見農業的新未來。
鄭文燦說,桃園市推動有機農業及「天天安心食材」計畫,制定《桃園市有機農業發展自治條例》,目前桃園市的國中小所供應的營養午餐,天天非基改食物、三日有機蔬菜、一日吉園圃蔬菜,並由市府編列預算補助,擴大桃園市有機農業的種植面積,並首創「學校午餐有機蔬菜線上媒合平台」,鼓勵學校就地採購小農生產的有機蔬菜。
桃園市長鄭文燦與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出席2017年桃園農業博覽會-智慧新農業論壇。
市府推動的「青農輔導計畫」,讓青年投入農業,農業不僅需要專業,也十分注重經驗傳承,「青農輔導計畫」導入師徒制,加上農場實作訓練,前4個月每月補助每位學員3萬元生活津貼,並在課程結束後,輔導農業經營及創業,最高補助金額10萬元;此外,市府積極在各式活動與市集中,推出青農專區,鼓勵青農設攤,讓更多人看青年農夫的實力。
鄭文燦補充,市府推動「樹木保護雲端資訊系統」,調查桃園所有老樹,並進而列管、編號;在公部門舉辦與植樹、樹醫相關的訓練,讓區公所、各部門均有「樹的專家」,讓樹木成為桃園特色。此外,也推動「桃花園平地造林計畫」,在河川地、閒置營區等公有土地上推行新造林計畫,並積極控制空氣污染,目前桃園市電動巴士與電動機車數量為全台第一。透過種樹與控制空氣污染,讓城市得以呼吸,所有老樹都受到完善的保護。
鄭文燦說,市府會持續推動桃園強勁的農業實力,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能量。
除了樹木保護外,鄭市長說,占地961公頃的許厝港濕地,範圍從埔心溪至富林溪,是北部重要的侯鳥棲息地。市府推動復育計畫,形成新的生態教育園區,並已在內海國小成立生態教室,未來規劃全區以電動車、單車等低碳方式進行導覽。
鄭文燦強調,市府全面推動安全農業城市產銷履歷驗證及推廣輔導諮詢,藉由安全農業輔導計畫,擴大產銷履歷推動,並建置農產品產銷履歷網站;此外,每年編列約9億元預算保障農民福利,支付老年農民福利津貼與補助農民健康保險費用;規劃設置蔬菜低溫冷藏中心,讓蔬菜得以保存2至3週,在颱風來之前先儲備,在颱風後釋出,一方面穩定農作物價格穩定,二方面可以增加農民收益。
2017年桃園農業博覽會-智慧新農業論壇。
另外,也全力協助在地農業創新轉型,透過光電環控系統,遠端監控農業生產,並推動「網室蔬菜介質栽培移植省工」,對抗農業缺工的問題,以精準化機器育苗預估生產量後,使用蔬菜自動移植機種植,減少勞力耗費;此外,設置植物工廠,採用LED植物燈結合水耕技術及營養液技術,打造無污染的生長空間。
鄭文燦又說,桃園的畜牧實力強大,並有很多食品廠,將結合科技提升牧場管理,用於數位監控、胚胎移植,與畜牧廢水循環再利用,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將在4月22日到5月14日,在新屋氣象站旁登場,佔地30公頃,推出植物地景、米食文化、微笑牧場、農村再生、教育專區、客家工藝、原民造屋、環保再生等8大展區,也有青創市集、輕食賣店、美食專區等3個市集。另外,還有全國首座現代奉茶亭,從空氣製水,供應超過1,500人飲用;全國首創的太陽能生命樹,提供遊客戶外休憩和手機即時充電的功能;全國首座光電埤塘是再生能源技術的新典範,邀請遊客到「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體驗在地農業特色、多元文化融合與農業科技的新未來。
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桃園升格後,人口成長率是各直轄市第1名,桃園不只有國際機場,更是工業大市與商業發展重鎮,在快速發展中,亦將農業視為產業布局、城市發展的重要發展面向。桃園農業博覽會以「循環經濟」為主軸,善用轄內埤塘發展綠能發電,值得推廣。此外,桃園亦是台灣的草花重鎮,稻米及有機產業栽種面積擁有可觀規模。
林主委表示,從永續發展觀點來看,農業的功能不只有生產,也不該以GDP的產能來衡量,它有永續發展的價值,並乘載農村文化的能量。台灣農業與世界上其他發展國家面臨相同的困境,就人口結構改變方面,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農業從業人口大幅減少,從2002年71萬人減至2015年56萬人,並面臨農業人口高齡化(平均年齡達65歲以上)的挑戰。
對於農業發展的下一步策略,林主委說,要推動台灣新農業,首先要進行農業現場資源、勞動力盤點,並了解產業現況;新農業的願景為增加農家收入、振興農村,建構安全生產體系,提升產銷能力,並運用新的科技方法,降低勞動力的依賴。透過新的物聯網技術連結在地、國際與未來,譜出新農業的圖像,也透過科技運用,扭轉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困境,發展智慧農業,讓「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構,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富麗農村。
林主委也說,台灣農業規模較小,可用「循環經濟」理念面對農業課題,以「新農業」策略為例,畜牧業可運用科技,將畜牧業禽畜的排遺發展為有機肥料,透過生質能進行發電,成為再生能源,降低畜牧業對於環境的衝擊,並增加收入。另外,亦可將稻殼轉變為生物炭,作為稻穀烘乾的熱能,降低柴油用量,解決環境議題,落實循環經濟。目前農業用水約占70%,也可運用循環經濟理念,降低農業用水量。
包括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市府新聞處長張惇涵、中壢區長林香美、遠見雜誌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大同公司總經理林郭文艷、長生製茶廠總經理林和春均一同出席論壇。
房地產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