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粒線體生物技術運用在癌症的領域,的確是存在且有發展歷史可循的。過去認為粒線體是產生能量與細胞合成大分子(如核酸)的重要胞器,近十年來,開始有人認為癌症細胞的存活可能與粒線體不斷供應癌細胞能量有關,因此阻斷癌細胞的能量供應系統可能會是一個新興的抗癌治療方向。尤其是,科學家發現阻斷細胞的內質網(endothelium reticulum)鈣離子(calcium)釋出,正常的細胞可能還可以存活時,癌細胞就會大量死亡;利用這個差異,期望達到抗癌的效果,因此,這的確很可能會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抗癌方法,值得關注。但科學界迄今,還是一個研究上相當重要,但可惜還沒有實際上抗癌成功例子的"研究題材",迄今,粒線體療法對人類的癌症目前並不實用,且未有實際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藥物真正可以成功地協助患者抗癌,因此我們可以說,整個美麗的願景都還僅止於理論與小型動物實驗,面對真正的癌症時必須要仔細考慮。
標靶治療的理論,則是架構在部分癌細胞會透過特殊的訊號傳遞(signal transduction), 來幫助癌細胞自己生長,然後協助癌細胞擴散全身,當我們了解癌細胞賴以生存的訊號路徑(signal pathway)後,給予"專一性"的攻擊,以期望達到抗癌的專一性效果,因為針對某個特殊的突變或者訊號傳遞路徑攻擊,而非像一般化療藥物的通殺特質,因此被醫學界稱為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標靶治療的共通優點是因為避開一般細胞會大量死亡的路徑,針對癌細胞特色攻擊,可能可以減少治療的毒性(但個體有差異,其實真實狀況不一定如此),標靶治療缺點是癌細胞依然可以以利用喘息的時間,找到其他存活的訊號傳導路徑,繼續生長;或者,癌細胞根本就有兩三個以上資助他們生存的方法,也導致臨床上治療的失敗,因此整體而言,標靶治療,在部分腫瘤的抗癌成效(如大腸癌、乳癌、肺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的確很明顯,也確實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出延長存活時間的效果,但,不是每個腫瘤(如,食道癌、小細胞肺癌等)或者每個患者都會有標靶可以使用,就算是有,也不一定每位患者都會有療效。
整體而言,不難理解人類抗癌的邏輯,就是找出癌細胞與人類正常細胞的物理特質或者生化上的差異,利用一個藥物可以攻擊大部分癌細胞,卻可以維持正常細胞存活下來的方法,來達到最終抗癌的效果,因此,不管是標靶治療或是其他治療方法(放射線療法或免疫治療等等),都是值得重視的。但,若說一個還沒有任何藥物存在的粒線體療法,要跟標靶治療相提並論,也未免太早了一點,目前是絕對不可能取代標靶治療的。站在腫瘤科醫師的立場,縱使標靶治療並未解決治療癌症的困境,但絕對是不贊成患者心急之下被廠商廣告帶著走去接受未經證實療效的粒線體療法的。更甚者,有鑑於很多患者被要求高價接受此類治療,因為這類療法並未被驗證臨床有效,我們的衛生主管機關,絕對會要求進行大型的臨床試驗才可核可其抗癌的適應症;因此,若接受粒線體技術的相關抗癌治療屬於臨床試驗的話,廠商或者醫院更應該一毛錢都不可以跟患者收取才對。
遇到此類的推銷,請記得擦亮您的眼睛,多問一些醫師或學者,再下判斷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