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鱷魚水中休息 成遊客「攻擊標靶」

地方中心/台北報導 2017-02-08 19:23

經過長期的演化過程,不同動物各自發展出獨特的生態習性,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養的動物自然也不例外,但或許更需要民眾細心的觀察與體會。例如,冬季氣溫較低,馬來長吻鱷並不如夏季時活動頻繁,總是潛入水底保暖,或浮在水面靜止不動地享受難得的陽光,卻意外讓自己成為園內最容易遭受部分遊客「攻擊」的物種。

鱷魚是出了名的伏擊性掠食者,龐大的身軀潛伏在水面之下,經常僅有眼睛和鼻孔露出水面,而進入冬天後,馬來長吻鱷更是鮮少活動。和大部分的爬蟲類動物相同,馬來長吻鱷屬於外溫動物,體溫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因此在冬天為了避免能量散失,大部分時間牠們不是潛入相對較溫暖的水底,就是宛若水中浮木,一動也不動。

水面上一動也不動的馬來長吻鱷,意外成為少數遊客眼中的「標靶」,寶特瓶、利樂包,甚至是銅板,竟都變成經常被丟入鱷魚池中的「異物」,而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希望讓鱷魚可以「動」起來!

然而,每種動物的生態習性皆不相同,一舉一動也並非人類所能預料或驅使。為了讓圈養環境中的動物可以生活得更舒服、自在,園區內動物照養環境的設計都盡力仿效各種野外棲地功能或樣貌,讓動物們的生活環境有適當的休息與隱蔽空間。民眾來到動物園,不妨發揮好眼力及耐心,靜靜觀察與等待,請喜愛動物的大小朋友們,一起幫忙呼籲將心比心,喜歡動物就不要傷害牠們!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