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做表面的? 市售「可分解」塑膠袋7成造假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6-12-28 17:04

市售標榜可分解的塑膠袋,竟高達7成不符標準。(圖/取自消基會臉書)

塑膠袋濫用已成環境汙染的一大元兇,市售塑膠袋雖常標榜使用「可分解」材料,但消基會今(28)日公布抽驗14件市售垃圾及塑膠袋檢測報告,顯示其中竟有10件實際上是採用「不可分解」原料,占抽驗整體高達7成,並且涉及違反《商品標示法》及《公平交易法》,呼籲政府須明確規範相關標示。

消基會日前於大賣場、生活用品店或便利商店等通路,購買14件宣傳標語及成分標示為「可分解」的塑膠袋產品,送交清華大學綠色質譜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現,14件抽驗商品中僅有4件是真的可分解,其餘10件商品的主要材質仍為生物不可分解的聚乙烯(PE),僅有部分材質可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碎片。

消基會指出,10件塑膠袋的檢測檢果,證明並不能真的分解材質,就算加了玉米澱粉或碳酸鈣,都只能稱為「裂解」而不叫分解,已涉及違反《商品標示法》第6條,以及《公平交易法》第21條的虛偽不實標示及廣告不實。

消基會也建議,台灣應參照國外訂定環保稅,明訂「購物用塑膠袋」的付費金額,比照專用垃圾袋的模式將購物用塑膠袋附加雷射標籤,便利檢查及追蹤管理,並輔導塑膠袋廠商生產可分解塑膠袋,扣除業者必要成本的盈餘則上繳國庫,以做為汙染防治或環境復育等用途。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