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22日邀請13家企業代表分享自身創業理念與故事,並在現場秀出包括養生黑木耳、米、蜜蜂、咖啡等商品,有效發揮企業整體潛力,展現競爭優勢。
農委會水保局今年辦理「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從全國142件申請案中,遴選出53家優質農村企業,未來兩年將結合專業機構與顧問組成輔導體系,並投入約一億元經費協助這些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並自主營運,也希望明年能有更多具潛力的經營者或青年加入輔導計畫。
「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的作法是遴選具潛力的農業經營組織,輔導轉型公司或合作社,針對小農轉型企業發展上面臨資金不足與急需專業輔導2項主要課題,提供每家企業最高300萬元資金協助,並結合創投、財務、企業管理、農產業發展等領域專家成立產業輔導專家總顧問團,在研發創新、關鍵設備、多元行銷或延攬專業經理人等方面給予協助。
「保證責任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理事主席蘇嘉益,曾是台北五星級飯店的主廚阿益師,因看到家鄉農民辛苦耕作的番薯,不懂市場行銷而造成價格崩跌,在父親的號召下,與弟妹三人毅然回到故鄉雲林縣水林鄉,整合當地農民成立合作社,以資深總鋪師的獨門料理技術,運用在地57號黃金地瓜開發多項加工品,打造「阿甘薯叔品牌,成功創造市場區隔也獲得穩定營收,他受邀在現場利用各家企業生產的食材創作精緻料理,呈現臺灣農產品的優質與美味。
「田園野趣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婉如與一群臺南藝術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留在臺南市後壁的土溝村,以廢棄工廠作為實踐基地,打造雲嘉南第一個「藝術、青春、農人」為主軸的農村藝術園區,以企業經營模式進行農村經濟、農業與文創的整合,為土溝留住更多年輕人,並計畫以品牌分店的概念於臺灣農村擴點。
「有限責任臺南市後壁區仕安社區合作社」黃雅聖經理,則是有感於社區人口老化、外流所衍生之長者照護問題,因此成立合作社,透過返鄉青年參與,契作販售無毒稻米籌措經費,建立不需依賴政府補助的社區醫療車與緊急照護制度,成為支持社區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表示,臺灣農業必須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舊思維,要建立強本革新的新農業,農委會積極扶植農村企業,以促其獲利,成為農村的領頭羊,帶動在地的農村社區自主永續發展。
106年度「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將(106年1月辦理三場次公開說明會,預計於3月開始受理申請,農委會邀請有志於農業農村發展的青年與經營者踴躍申請,善用計畫所提供的輔導資源,邁向企業化永續經營並活絡在地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