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在夜間磨牙? 醫建議進行個別化評估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2025-08-30 12:43

許多長者常出現肌肉痠痛、睡眠品質不佳、慢性疲勞、夜間磨牙與情緒起伏等困擾。臨床觀察顯示,這些現象成因多元,可能與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呼吸習慣及口腔機能等因素相關。專家建議應由專業醫師進行個別化評估。

享譽國際的醫療領域思想領袖與創新者——廖奎如醫師(Dr. Felix Liao),此次受曾子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王君、執行長范思筠之邀回台並至台南演講,市長黃偉哲也到場表示歡迎,感謝廖醫師帶來新的健康和醫療概念。

廖奎如出生於台灣,16 歲時移民美國。他先於布朗大學取得工程學位,隨後進入凱斯牙醫學院攻讀牙醫,憑藉工程背景與東西方思維的融合,在牙醫領域走出了一條獨特道路。在牙醫學院求學時,他曾被一個根本問題深深困擾:「身體為什麼會磨損自己的牙齒?」這個疑問,成為他終身探索的起點。

自 1967 年旅居美國至今近 60 年的廖醫師,此番返鄉,帶著一個簡單卻容易被忽略的提問與大家分享:「為什麼有人會在夜間磨牙?」多年來,他結合工程與牙科的專業訓練,深入觀察睡眠、呼吸與口腔機能的交會點,並以淺白易懂的方式推動跨專業的健康對話。

在臨床溝通中,廖醫師提醒民眾留意可自行覺察的訊號,例如:打鼾、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夜間磨牙、晨起難以清醒、頭頸肩背痠痛、顳顎關節不適(含卡住、聲響)、甚至情緒與專注力困擾(如憂鬱、焦慮、腦霧)等。這些現象的成因因人而異,可能涉及 OSA、鼻/口呼吸習慣、口腔機能或生活型態。他建議,民眾可先向睡眠醫學中心或牙科醫師諮詢,並在需要時與其他相關專科合作。

為了幫助醫師與病患之間有更好的對話,廖醫師在 2017 年提出「Impaired Mouth Syndrome(口腔氣道缺陷症候群)」的臨床框架。這並非診斷,而是一個提醒:口腔結構與機能可能影響睡眠與日間表現,需要專業醫師做個別化評估與討論。

廖醫師表示,他希望把好問題帶回台灣,讓更多家庭更早理解口腔機能與整體健康的關聯,並在合格專業的評估下,做出最適合的健康選擇。」

廖醫師經常受邀於北美及國際論壇分享相關議題,並出版多本專著,年底將在台灣出版。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