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豪醫師為病人執行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前核磁共振顯示椎間盤突出(箭號)
32歲黃小姐近幾個月出現逐漸嚴重的右肩至右手臂酸軟及麻痛。先後嘗試頸部牽引、電療及類固醇注射等治療,也去過中醫門診接受針灸和推拿,但症狀仍持續惡化,甚至出現右手無力的情形,便至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神經外科門診求診。進一步安排頸椎核磁共振後發現,黃小姐的第六、第七節頸椎椎間盤有破裂突出,並壓迫右側神經根,研判為導致近來症狀的元兇。由於保守治療效果不彰,且症狀日劇嚴重,黃小姐經醫師說明後決定接受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痠麻的症狀緩解,且手術當天下午便能下床活動,隔天順利出院。
新竹臺大分院神經外科徐秋豪醫師表示,脊椎內視鏡手術是一種新型微創手術。醫師將內視鏡影像系統透過不到一公分的傷口進到體內直達病灶處,能夠直接清楚地辨識骨骼、韌帶、椎間盤及神經、血管等精細的構造;伴隨著手術器械及技術的進步,目前脊椎內視鏡手術已經能夠應用在多種脊椎疾病,包括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椎滑脫、感染、腫瘤等。和傳統手術或是顯微手術相比,除了傷口小及出血量低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大幅降低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及骨骼的破壞。相比之下,病人術後疼痛顯著下降,恢復速度也更快,絕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在術後當天下床活動,隔天出院返家。
徐秋豪醫師說明,目前頸椎椎間盤突出最常見的手術治療為經前位椎間盤全切除合併融合手術,需將病變的椎間盤完全切除後放入支架行骨融合。此術式的確能緩解神經壓迫,但融合後的椎體將喪失原本的活動度,長久下來可能會加速鄰近節段的退化。近來雖有新式的人工椎間盤可取代傳統支架以維持活動度,但仍須完全移除原本的椎間盤,而且費用較為昂貴。針對像黃小姐一樣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的病人,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能達到足夠的神經減壓,且不需要放置植入物,得以保留正常頸椎結構,並維持頸椎的穩定性和活動度。然而,如果椎間盤突出已經造成脊髓嚴重壓迫時,或是合併椎體滑脫、後縱韌帶骨化等情況時,則不適合以頸椎內視鏡手術進行治療。
徐秋豪醫師提醒,隨著手術技術及醫療器材的進步,頸椎退化能選擇的手術治療愈來愈多元化,且於高度個人化與精準醫療的年代,病人的年紀、骨質、臨床表現、核磁共振影像上呈現的椎間盤高度、含水量、神經受壓迫位置等都是判斷術式選擇的依據,無論是哪一種手術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都已經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