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緩解極端氣候對作物產量與品質的衝擊,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近年積極推動氣候調適相關研究,並聚焦於微生物應用技術之開發。該場透過系統性平台,成功篩選出4株具功能性的優良菌株。經溫室與田間試驗證實,菌株可有效提升蔬菜在淹水、乾旱及高溫等逆境下的生長表現2至5成,已透過商品化生產與推廣,協助農民提升蔬菜栽培韌性,並強化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臺中區農改場指出,臺灣每年遭逢颱風、豪雨及乾旱等天然災害所引發的非生物逆境,不僅造成作物產量與品質下滑,亦導致市場價格波動。除推動新品種選育與韌性栽培技術外,國際研究亦顯示,微生物的應用可有效提升作物耐逆韌性。為探討微生物在作物耐候的作用機制並篩選功能性菌株,該場自110年起與中興大學及農業科技研究院共同成立「耐候微生物機制篩選平台」,整合植生刺激素分析、耐逆境基因表現、生物膜檢測及表型體等篩選技術,透過跨域合作建立系統化資料,揭示微生物緩解蔬菜逆境的作用機制。研究團隊已篩選出4株具潛力的耐候微生物,為後續產品延伸應用奠定基礎。
提升蔬菜栽培韌性 微生物助攻 蔬菜耐逆有新招
臺中區農改場進一步說明,透過「耐候微生物機制篩選平台」,已陸續篩選出木黴菌TCT768、地衣芽孢桿菌TCLigB、液化澱粉芽孢桿菌Tcba05及鏈黴菌TCSF7-6等4種具耐候性的功能菌株。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在不結球白菜淹水試驗中,對照組與提早施用TCSF7-6、TCT768,存活率分別為40%、62.5%、64.2%,在減輕乾旱逆境損害方面,對照組與提早施用Tcba05、TCLigB、TCSF7-6,存活率分別為35%、55%、66.7%、73.3%。此外,施用Tcba05相較對照組亦可降低夏季高溫包心白菜缺鈣褐化率30.4%,並減少頂燒情形。
臺中區農改場最後表示,韌性與永續是農業部推動的重要政策目標,而耐候微生物製劑的發展,正是因應氣候挑戰、穩定農業生產的重要輔助策略。該場已完成4株具代表性的耐候微生物篩選,其中3株已商品化應用,1株完成技術授權,展現科研成果落實產業的具體成效。未來將持續深化耐候微生物研發與技術應用,並擴及其他蔬果及經濟作物,同時鏈結學術研究機構與產業夥伴,強化跨域合作與成果推廣,協助農民降低氣候風險,提升作物生產穩定性與品質,共同邁向農業永續與產業加值的長遠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