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好好教」財商課程,透過繪本與互動活動學習金錢觀與風險判斷。
「小孩學理財,不該只是學會怎麼記帳或省錢。」好好教(hohoka)創辦人馮昌國律師語氣輕快,語意卻很堅定。這家以財商教育為核心的新創品牌,希望打破傳統「硬邦邦」的金錢教育,打造出一座屬於孩子的「財商界迪士尼」,讓財務素養的學習變得有趣、有感、有故事。
好好教(hohoka)共同創辦人方嵐萱說,傳統財商課程多半從「記帳、投資、比較價格」開始,但孩子其實還沒準備好面對那些數字。「你得先陪他們搞懂『為什麼想買』,那可能是一種情緒、一種害怕輸的焦慮,或者只是想要被喜歡。」對方嵐萱而言,真正重要的是幫孩子建立「情緒與選擇」之間的感受力。
這也是好好教的核心精神:將財商(FQ)、情緒(EQ)與認知(IQ)結合,透過情境模擬、繪本故事與角色扮演,引導孩子從生活中練習風險預判與價值判斷。例如在一堂「準備書包」的課中,講師問孩子:「你會不會前一晚準備書包?」多數孩子回答會。再追問「為什麼要準備?」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從「怕遲到」到「不要忘東西」,最後才有人說出:「因為沒帶會被罵。」「這就是風險管理的開始。」方嵐萱笑說。原來準備書包的行為,背後其實是在管理「被罵的可能性」。透過這樣貼近日常的設計,好好教讓艱澀的財商概念,轉化成孩子能理解的情緒經驗與選擇後果。
好好教推出六冊原創繪本,以故事帶入財商與情緒概念,讓孩子在閱讀中學會選擇與責任。
好好教的課程期待用孩子能懂的語言開啟對話、引導思考,這樣的做法,也帶來許多感動時刻。方嵐萱分享,有次在金門金湖國小上課,講師用「一間大房子」引導孩子區分「想要」與「需要」。一位平時從未在課堂發言的特殊生竟主動舉手說:「這兩個都有,因為我需要一個地方,但這個看起來很貴。」老師當場紅了眼眶,後來私下說從來沒見過這個孩子這麼主動投入。
「不是孩子不懂錢,是我們太習慣跳過他們的語言和情緒。」方嵐萱說。除了教室現場,好好教也積極擴大影響力。今年已在全台九個縣市(含離島)舉辦兒童節財商活動,與 22 所學校(含國小、國中與高中)合作課程。並與保險業者攜手辦理多場家庭財商活動,促進親子共學,也讓「談錢」不再是尷尬話題。
展望未來,馮昌國不諱言團隊有更大的企圖。「我們其實有點野心,想把這套做法推向國際。」說,不只是台灣,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值得擁有一套貼近自己語言的金錢教育。「最終,我們想創造的,不是一門課,而是一種生活裡的習慣。」讓孩子從「我想買」開始,走到「我為什麼想買」,再進一步練習選擇、承擔與理解。那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財商起點——也是好好教想打造的那座「財商界的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