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氣穩健、人潮熱絡——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現市場韌性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05-14 18:00

由瑞銀集團(UBS)呈獻、The Art Assembly 主辦的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已於 2025 年 5 月 11 日圓滿落幕。本屆展會匯聚來自 22 個國家與地區的頂尖畫廊,於「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及全新登場的「藝韻匠心」(Embody)三大展區,呈現多元豐富的當代藝術作品。展會共吸引31,511名參觀人次,觀眾涵蓋來自台灣、亞洲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共同參與這場國際級文化盛會。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表示:「今年的藝術博覽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收藏家、藝術家與策展人,在台北激盪出富啟發性的文化對談。我們十分榮幸能再度於台北迎接這個充滿活力的專業社群,也誠摯感謝本地藝術界的熱情支持。隨著展會同步串聯全市精彩活動與世界級的展覽,充分展現了台北在亞洲日益增長的文化影響力。」

台北當代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補充:「過去六年來,我們見證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如何逐步發展為亞洲藝術界的重要平台。在2025年,除了匯聚堅強的畫廊陣容與全新展區『藝韻匠心』(Embody),我們也成功設立首屆《新生維度藝術家獎》(Edge Artist Award),並首度推出『專業日』計畫,促進更深層次的國際交流。今年展會的成功,體現了我們持續支持亞洲藝術生態系統的承諾,也為持續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瑞銀台灣區總經理蘇韋毓表示:「隨著今年台北當代藝博會圓滿落幕,我們回望藝術在此所織就的深厚連結。瑞銀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場充滿想像力與思想交會的盛會,見證創意的璀璨綻放以及深遠的文化對話。我們欣賞到卓越當代藝術的多樣面貌,由此豐富對藝術的理解,感受到藝術喚起人類共同經驗的力量。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文化交流,積極支持台灣及亞洲蓬勃多元的藝術生態和創意社群。」

國際藏家與藝文機構共襄盛舉 促進台灣與全球文化連結

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的知名藏家、基金會代表、美術館館長與藝術總監熱情參與本屆展會,進一步加強台灣藝術生態與國際文化網絡之間的連結。出席嘉賓包括:臺北市長蔣萬安、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陳殿禮(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文高一(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藝術展演組組長)、文心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葉曉甄、曾文泉、孫啟越 (驕陽基金會創辦人)、張淑征(洪建全基金會)、宮津大輔、司晏窿(The Ryan Foundation)、邵忠、蔣惠亭(財團法人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陳榮泉(財團法人RC文化藝術基金會)、Joy Chen、Grace Yang、鄧傳馨、吳子銜、彭北辰、Gerald Tseng、黃偉杰、Susanna Miu、李明德、潘文華、賴英里、劉如容、紀嘉華、Lorries Chang、施俊兆、Rosy Wu、朱家良、黃姍姍 (忠泰美術館)、詹忠志、張威儀、施學榮、Bryant Chao、Eugene Yau、Andrew Lee(金車文藝中心)、Linda Neo、Albert Lim、Naoko Sasagawa、Yuyu Chen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楊岳虎、姚謙、鄭宗杰、王偉忠、許智堯、林宏璋(策展人、寫作者、第六屆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菲利普·皮洛特(策展者與教育者,德國施耐德藝術學院藝術史教授)、Vera Mey(藝術史學家與策展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教師與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 2025 策展研究員)、朱筱蕤 X Zhu-Nowell (外灘美術館館長與首席策展人)、田霏宇(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林怡華(獨立策展人,2025日惹雙年展策展人)、Nicolas Trembley (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顧問、The Syz Collection for Contemporary Art館長)、蔡惠貞(《Wallpaper*》雜誌(全球版)中國區編輯與創意顧問)、謝佩霓(國立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美術館館長)、賴香伶(新北市美術館館長)、Stefano Pansero-Ribera (曼谷美術館與考艾藝術森林創始總監)、李玉玲(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館長)、Mark Rappolt (《ArtReview》與《ArtReview Asia》總編輯)、鄭淑麗(藝術家)、以及伊誕.巴瓦瓦隆(藝術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

畫廊回饋

多家參展畫廊表示,在VIP預覽日及公眾日各展區的銷售表現強勁。畫廊代表對於藏家的參與度表示高度讚賞,並指出藝博會的氛圍呈現具活力的專業面貌。

阿爾敏·萊希(巴黎、布魯塞爾、倫敦、紐約、上海、摩納哥)資深總監 何彥羲(François Ho)分享:「這次的展會超出我們的期待!展會的品質很高,而整體的氣氛也相當活絡。我們也看到了來自日本、韓國和香港的客戶。大眾也更願意跟畫廊建立更深度的交流,從而就藝術和藝術品本身進行更多討論。」

科馬畫廊(雪梨)創辦人Sotiris Sotiriou 提到:這是我們第二次參加台北當代,我們感到獲益良多。最初參加台北當代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一些台灣的客戶,並希望能夠建立更多交流使他們成為穩定的客戶。台灣的藏家很有趣,收藏的方式也很獨到,他們似乎也有相當可觀的收藏。第一次參加台北當代的時候就成功地加強了許多新關係的經營。這是一次成功的藝博會。可以感受到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正在加倍回收。」

爍樂畫廊(台北、香港)畫廊主楊永金( Kelvin):「今年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製作非常精良,整個展覽延續了一貫的高水準,VIP預覽日當天也人潮洶湧,出席貴賓也相當熱情,這是一屆非常精采的博覽會。」

Kutlesa 畫廊 (Goldau戈爾道)創辦人Ante Kutlesa:「這是我們首次參加這個地區的藝術博覽會,我們感到非常滿意。這是一次全新且獲益良多的體驗。我們相當期待能夠繼續帶著我們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到台北,與更多觀眾、貴賓及藏家接觸。很榮幸能夠參加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並期待再次回歸。」

Sies + Höke (杜賽道夫)銷售與藝術家聯繫人Soriana Stagnitta:非常好,非常值得肯定!台北當代一直都是讓我們能與台灣的藏家及朋友們再次交流的平台,今年的藝博會氛圍也十分熱絡。」

馬刺畫廊(北京)管理合夥人 賈偉:「我們看到比較多從日本來的一些新藏家,也有更多台灣本地的年輕藏家來欣賞並詢問藝術品。整體來說,我感到很滿意。」

耿畫廊(臺北)行銷業務代表 林柔安:「我們今年最大的亮點之一是我們藝術家薛保瑕老師,她在我們畫廊才剛完成個展,在本屆的展會也吸引了蠻多人來欣賞她的作品。我們展出了多件作品,其中幾件較大的作品有機構目前在詢問中。我們也有機會與新的藏家建立關係。由於我們在台北有實體展覽空間,這個計劃讓我們能接觸到那些或許通常沒有造訪我們藝廊的觀眾。」

老協珍 耿畫廊博覽會統籌 陳建今:「這次的王攀元特展在藝術博覽會中是一個很特別的項目。本次展覽是與老協珍合作的策展項目,由耿畫廊和青雨山房共同策劃。即便大多數的作品都來自老協珍的收藏,我們也和藝術家的家人合作商借了幾件相當重要的作品,以呈現更完整的策展敘事。這次在展會中也獲得超乎期待的回饋 - 在新的空間中展示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所帶來的全新視角。我們相當高興得到許多從學術機構、藏家及大眾的正面回應。許多參觀者也向我們表達希望能對王攀元的遺作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阿娜.德.阿爾維亞獲頒《新生維度藝術家獎》

2025 年度得主為阿娜.德.阿爾維亞(Ana De Alvear),由馬德里畫廊 Espacio Valverde 推薦展出。阿娜.德.阿爾維亞以細膩的色鉛筆繪畫聞名,作品融合超寫實技法與對細節的高度關注。她的最新系列《Objecto de colección》(Collectible Object)靈感來自人類原始的收藏慾望,源於她童年時期對閃亮小石子的著迷,象徵著早期對美感的直覺連結,也是藝術衝動的初始體現。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館長李玉玲表示:「阿娜的作品展現出一種雋永的美感,提醒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當代藝術。她選擇了一條在過去幾十年中較少有人走的道路,並始終堅持做自己。這正是她作品的力量所在。」

思想串流論壇:「緣線交織」主題下,策展人與學者深入探討跨文化對話

作為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代表性活動,「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於 2025 年以「緣線交織」為主題,邀集來自全球的策展人與學者,聚焦三條相互交織的主軸:地理、精神與物質,進一步彰顯台北在當代藝術知識交流中的樞紐地位。

5 月 9 日|亞洲雙年展策展人對談

藝博會首日舉辦主題為「亞洲雙年展:當下與未來」的論壇,邀請多位重量級雙年展策展人,包括霍爾.阿爾.凱西米、林宏璋、菲利普·皮洛特、Vera Mey 與 山姆.巴塔維爾,分享其近期策展研究與展覽實踐。

5 月 10 日|原住民文化與全球對話

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共同主辦,論壇聚焦「全球原住民性」與「原住民藝術與國際雙年展」,講者陣容包括朱筱蕤 X Zhu-Nowell、伊誕.巴瓦瓦隆、鄭淑麗、東冬.侯溫、田霏宇與林怡華。

5 月 11 日|數位藝術與再造工藝

壓軸論壇聚焦數位藝術與市場趨勢,由黃韶安、蘇匯宇、張徐展與黃芷楓等藝術家與研究者深入探討。同日亦舉行以「再造工藝」為題的座談,由 Nicolas Trembley、蔡惠貞與陳殿禮探索藝術、工藝與設計交會的新可能。

延續第六屆展會的成功,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 2026 年再次回歸,持續拓展多元展區,深化國際交流計畫。

更多詳情將陸續公佈,敬請關注官方網站:www.taipeidangdai.com

【延伸閱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