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心驚驚!揭密抗震宅工法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2-12-15 13:15

「 鋼 筋 系 統 化 工 法 」 不 僅 能 有 效 解 決 國 內 建 築 普 遍 存 在 之 施 工 品 質 無 法 確 保 問 題 、 工 人 不 易 施 作 及 未 依 規 定 綁 紮 問 題 , 其 工 法 所 建 建 築 的 安 全 連 鳥 兒 也 知 道 。 

▲「鋼筋系統化工法」不僅能有效解決國內建築普遍存在之施工品質無法確保問題、工人不易施作及未依規定綁紮問題,其工法所建建築的安全連鳥兒也知道。

前陣子地震接連不斷,花蓮一處三層樓民房倒塌更使得「住的安全」再次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由於台灣地理位置因素,密集的板塊活動使得地震發生頻繁,房屋的抗震能力一直是居住在台灣民眾挑選房屋的考量重點之一,不過,不少民眾對於房屋的耐震能力仍有許多疑問,又市面上建案主打的耐震設計,是否有安裝「制震」、「隔震」設計,房子就一定安全呢?以下發哥(戴雲發)針對房屋的耐震能力做簡單介紹與分享。

購買921大地震後所建的建築就一定安全嗎?

「耐震係數」也稱為「防震係數」,921大地震後設計新建的房子,第一,抗震力有做提升,第二,施工的工人觀念也會比較正確。而且建築本身規範的「耐震係數」逐年修改調整,各地的耐震係數都不同,可能因為是否靠近斷層、鄰近山區,耐震係數就會有所不同。以雙北而言,建築的耐震係數規範為0.24G(可耐五級強震),不過,同樣的耐震係數,即便是同樣樓高的建築,也不代表房屋的結構會是完全一樣的,例如,台北盆地土壤軟弱,結構設計規劃時則應考量土壤液化及盆地效應問題。

發哥提醒,其實只要是符合耐震係數規範,單純以建築本身的梁、柱、牆等結構來吸收地震能量的建築,都算是具有耐震力的建築,最重要的是建築結構確實做到「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及「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兩者都要「同時做到缺一不可」,才是安全耐震的根本,業界大多只談設計上的安全,比較沒有人更進一步談施工品質透明化呈現的安全,因為太多因素不容易做到施工品質的完全確保。近期在建築業界所推薦「鋼筋系統化工法」來施工及「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的安全品管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國內建築普遍存在鋼筋排列未依設計規定、過密或不均、搭接長度不足、箍筋未依規定綁紮、工人不易施作及工班素質不一…等缺失。

是否有安裝「制震」、「隔震」設計,房子就一定安全?

一、制震設計

「制震」為日文漢字直譯,正式中文名稱為「減震」。「制震設計」是在建築梁柱構架中安裝一種或多種的制震元件(耐震規範中稱為「消能」元件),主要利用阻尼器來削減地震能量及減少搖晃幅度,原理類似於汽車的避震器,當地震發生時,可吸收部分的地震力,希望能讓主結構較不容易受損,增加居住的舒適度。簡單可分成「位移型的制震器」及「速度型制震器」,不同類型的制震設計於結構設計時可針對不同需求使用。

發哥指出,制震在沒有RC牆的純框架鋼骨結構上效果較佳,如鋼構框架的日本晴空塔,就較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制震效果;一般的住宅因為外牆、隔戶牆、電梯牆、樓梯牆…等等,都是硬梆梆的RC鋼筋混凝土牆,牆若還沒有裂,制震較難以發揮完整100%的效果。另特別建議應於1/2~2/3樓層裝設效果更佳,且要從一樓往上安裝,每層樓至少要四支制震設計,才能因應各個方向的地震力。尤其有兩點需特別注意,一是制震設計裝置的品質,二是日後維修問題,否則日後也會衍生很多建商及消費者無法處理的後遺症。

二、隔震設計

中文稱之為的「隔震」,是以日文漢字「免震」直譯。「隔震設計」是在建築的基礎層或低樓層的某一層當隔震層,並從當層每根柱子下方裝設隔震設施,藉此隔震設施吸收地震能量,減少因地震所發生的建築物之搖晃,提高建築物的安全性。隔震層不像一般樓層那麼高,台灣目前大多以放置在一樓上方為主,主要為安裝隔震墊並連接上下建築結構可平行錯開移動使用,其內部必須完全防火並管制,以保護隔震墊免於遭破壞,管路則以懸吊方式,使其可隨地震搖晃不受拉扯。

隔震設計若後續需要維修,需考慮將隔震墊上下的柱子頂開,才能維修更換,因此,隔震墊上下結構都必須加強。由於隔震建築是較新的結構,但台灣只有一般的基礎法規,建議應針對隔震建築有進一步更細節的相關規範,以確保隔震建築的設計、施工及日後維護的安全。

最後,發哥再次強調,制震、隔震都是好的元素,但首先是結構的設計跟施工品質都要達到,就像一個人若是骨骼健全、肌肉發達,就很勇健了,但施工品質不好,就像骨質疏鬆的人,就算給他兩支枴杖,也沒有比身體健康、骨骼健全、肌肉發達的人來得好。

【延伸閱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