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月,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0.75%,這是自1994年以來最大升息幅度。聯準會結束了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量化寬鬆政策,正式轉向緊縮的金融政策。咸認為聯準會此次升息主要是為了壓抑美國高漲的通膨。數日後,臺灣的中央銀行也跟進宣布升息0.125%,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升息。然而,央行是否該升息其實是個兩難。
這是個什麼兩難?
今年五月十二日筆者曾在財委會上針對央行是否升息質詢楊金龍總裁。筆者當時指出,央行在是否升息上面對一個兩難:一方面,如果央行不升息,那麼央行缺乏好的工具應對不斷上漲的房價及物價,同時也很難控制國內一直增加的現金量;另一方面,央行若是升息,理論上有機會壓抑物價上漲,但無疑的會增加民生負擔,同時也可能阻礙經濟成長。
央行的第一難:
通膨很嚴重嗎?
現在聯準會的做法是希望透過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壓制通膨,過去美國就曾經這樣做過(1970年代)。但是2022年美國再次大幅度升息,仍有可能壓制通膨嗎?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美國的CPI並沒有因為升息大幅降低。至少,美國今年五月的通膨率高達8.6%,而美國自今年三月以來通膨率都在8%以上。顯然在美國高漲的通膨率確實是嚴重的問題。
而在臺灣的狀況,雖然沒有美國那麼嚴重,但是平均落在2.95%,四月份3.38%的通膨率仍然偏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把近三年的通膨數據攤開來看,會發現:去年四月其實通膨就已經快逼近2%,只是當時因為2020年四月的基期低,所以分析起來沒那麼嚴重。根據主計總處統計的資料,如果我們回去比較成長率的話,會發現數字應該更驚人:對照2020年的CPI數據,其實今年相較於兩年前,外食費已經漲6.66%、油料漲了70%、蔬菜34%、水果13.7%、肉類7.5%。
就數據來看,臺灣也確實有通膨的壓力,是央行必須處理的。
國內現金一直增加嗎?
過去兩年,因為疫情關係全球進入寬鬆的貨幣環境,因此臺灣有大量的熱錢湧入。央行為今年所設定的M2成長區間是2.5%~6.5%,但根據統計,今年一至四月國內的M2成長率分別是7.87%、7.67%、8.11%與8.12%,均遠超過央行設定的成長區間。顯見截至目前為止,在經歷央行上一波升息後,我國的現金量仍一直增加。
央行的第二難:
升息真的會有效嗎?
五月十二日,筆者曾問總裁:臺灣央行升息,是不是在因應通膨上有其限制?對此,總裁回說:臺灣的通膨是供給面的通膨,用升息作為因應措施確實會有限制。顯然,在總裁來看,臺灣目前所面臨的通膨問題不完全是升息可以解決的。
但就此次升息來看,央行還是選擇透過升息控制國內通貨膨脹的問題、處理臺灣有大量熱錢湧入的問題。不過,一如筆者質詢時所指出的,聯準會今年為了因應通貨膨脹已經屢次升息,同時美國作為許多大宗物資的生產國,有其能力透過政府政策調控物價。
但是臺灣沒有那麼多餘裕,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已經升息過一次,但是物價漲勢未歇。我國作為一個島國,也不是許多民生大宗物資的生產國,我們並沒有能力透過政府政策對物價進行太多調控。更何況,在目前全世界都遇到物價上漲問題時,臺灣猶如在通膨大海中的船,不可能不受波及,更難置身其外。
但是,升息卻可以確定會增加民眾貸款的壓力,或者現有貸款民眾的還款壓力,因為貸款利息會隨之上升,意味著未來借錢的成本會更高。另一方面,升息會造成貨幣供給減少、價值上升,進而導致金融資產的價格下滑,從而升息勢必會對股市、債市造成影響;而臺灣作為出口為主的小型經濟體,升息也必然會對匯市造成影響。在股、債、匯三重影響下,也會對實體經濟帶來影響。
我們可以從央行的經濟成長率模型中窺得這個推論:今年三月,央行預期我國全年經濟成長率4.05%,然而六月央行的預測下滑至3.75%。
升息之後?
如今央行跟進聯準會升息。但如總裁所說,臺灣所面對的通膨問題不完全能用升息因應,而升息也確實會為民眾的生活帶來負擔。筆者可以理解央行這次的決策是困難的決策,也知道臺灣無法自外於世界經濟潮流,升息或許不得不為。但我們也必須叩問央行:如果此次升息無效,未來是否要繼續升息?目前德意志銀行、富國銀行經濟學家都預期今年聯準會將會持續升息至基準利率到達4%,臺灣央行會持續跟進聯準會升息嗎?
筆者衷心期盼央行這次的決策是正確的,真的能夠收到物價上漲的效果。筆者也會持續監督、給予金融政策建言,減少央行升息對民眾所帶來的衝擊與壓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