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機嗎?
綜上所述,2008年金融危機的問題在於:CDO、CDS等金融工具發展到後期變得太過複雜,金融業為追求獲利不斷交易這些金融工具進而開太大的槓桿,並且由於這些金融工具刻意的設計,使得他們很好的逃過了監理機關的監督。
美國大學華盛頓法學院(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College of Law)教授希拉蕊.艾倫(Hilary J. Allen)便認為現在的去中心化金融也有類似的問題(註3)。如果我們仔細看整個去中心化金融的架構會發現:
第一,整個去中心化金融的根本是由智慧合約所創造出的一些「代幣」。這些代幣在被智慧合約創造出來之後,憑空的擁有了某個資產或商品的地位,並吸引民眾注資,然後就可以開始被當作是貸款的擔保品,來換取更多的資產。如同2008年之前投資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買的CDO裡面是什麼一樣,大家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所投資的加密資產是什麼。但總之能賺錢,所以大家都去買;然後用買到的加密資產再去貸款買更多加密資產,槓桿就越開越大。
第二,區塊鏈的整個系統是建基於智慧合約的。但智慧合約有個特性:就是它設計出來後就能夠自主運作、自己跑合約上的每一個內容,合約本身幾乎不會被改變。這個合約是一條鏈上所有區塊都同意的,如果合約內容要做變更,那要所有區塊都同意才行,這難度太高以至於智慧合約幾乎不會有所更動。但這也使得智慧合約太過僵硬,若出問題很難改善。
第三,去中心化金融很難處理信任問題。不論是由去中心化自治機構(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所主導的代幣DAI,或是像泰達幣(USDT)這種穩定幣,都很難應付因失去信心而產生的擠兌問題。
美國證監會主席蓋瑞.甘斯樂(Gary Gensler)便把加密貨幣比喻為賭場裡的籌碼:大家或許在賭場裡願意用這個籌碼,但不論如何總是只能在賭場裡用。一個人在賭場裡賠光了,也許只是一個人的事,但是當一群人在賭場裡賠光的時候,就是政治問題了。
Defi有可能不造成金融危機嗎?
加密貨幣新聞網站CoinDesk的一篇評論便認為艾倫教授所言差矣(註4)。評論的作者麥可.凱西(Michael J. Casey)主張:雖然艾倫教授所指出的,Defi與影子銀行間的相似處是正確的,但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還有一些因素是目前Defi所沒有的。
首先,2008年金融海嘯時,政府與銀行間的關係是緊密的,比方說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就是。可是現在由區塊鏈為基礎的Defi沒有這樣的緊密依賴關係。銀行作為特許行業,其實是一個競爭不強、參與門檻很高的市場;但是區塊鏈不一樣,那裡是一個開放、競爭更為強烈的地方。這兩個市場本身就是不同的。
其次,凱西認為,銀行最終可以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承擔損失,因此他們有動機去發展類似CDS、CDO這種複雜的金融工具;但是Defi並沒有這樣的餘裕。最終推動Defi前進的並不是銀行家,而是投資人與開發者。Defi不斷的在不同的智慧合約、不同的代幣間試錯,市場的力量會自然地將Defi導向更健全的結果。
加密貨幣同文不同種 監理應該對著智慧合約走
由上述兩種對於Defi的觀點可以發現,法律學界與加密資產業界對於Defi到底會造成什麼影響莫衷一是。筆者雖不認為Defi一定會或一定不會導致2008年那樣的金融危機,但是,筆者注意到不論正反方,都承認Defi有一些類似影子銀行,甚至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前金融業的問題存在。
對筆者來說,這個相似處是重要的:恰恰是因為有這樣的相似處存在,恰恰是因為我們對於Defi的未來發展並不清楚,我們更需要主管機關對於Defi,乃至於整個應區塊鏈系統而生的加密資產系統訂出一套監理架構。
這個監理不一定要是高強度的金融監理,也可以只是很低強度的滿足申報義務;但是,筆者認為監理架構必須要從最根本的智慧合約開始。不論是哪一種Defi平台,其運作模式都依靠智慧合約上所定規章而行。主管機關眼中所看到的不能只是「某種加密資產」,而必須是「某版智慧合約」。
註3:Hilary Allen. 2022. Defi: Shadow Banking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