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來了,1千萬退休金不夠用?專家:做好「163」才能優雅老去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2-04-28 17:30

通膨的壓力日增,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今年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27%,來到近10年新高。隨著國人平均餘命越來越高,意味著退休後的日子越來越長,「養兒防老」的觀念也正在轉變中,一名網友在存錢公社發文指出,「現在是養兒防老,還是存錢防老,哪個比較有保障?」此文一PO立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大多網友表示,現在啃老族一堆,除了養兒外,說不定還要養孫,認為「靠自己存老本才是王道」,善用投資理財工具,如透過保險規劃來累積退休金,或轉嫁生病等突如其來的風險。

你想幾歲退休呢?根據勞動部統計,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為63歲,若想未來退休有足額的生活費,除了需要提前做退休準備,更要注意通膨是否會侵蝕到退休金。通膨的威力有多大?只要每年2%的通膨,35年後,資產價值縮水一半。換句話說,當你以為退休金存1000萬可能夠用,但在通膨影響下,35年後的貨幣價值僅剩下500萬,會不會不夠用?

以台灣為例,在不確定未來是否還有勞保老年給付的情況下,以勞退新制用勞工個人退休金試算表算一下,25歲的青年預計在63歲退休,起薪3萬元,每年薪資成長率2%,投資報酬率3%,工作38年後,每月只能拿到10,395元的勞退月退金,即使再加上有破產之虞的勞保退休金,可能連維持退休後的基本開銷都有困難,因此,民眾還是要靠自己,趁現在就要多存一筆,才能讓老後退休生活無後顧之憂。

對於想要安穩退休的人來說,公勝保經培訓總監林如喬建議,退休規劃首重目標是紀律,再來也必須考慮通膨問題,掌握退休理財二不三要的原則──「不能忽略通膨」、「不能重來」、及「退休趁早起步」、「拿出部分薪水強迫存」、「避開高波動理財商品」,才能有機會順利達成退休目標。

至於該拿出多少薪水比例來做退休規劃呢?公勝保經資深行銷副總詹采蓁建議,建議可用「理財金三角」的概念,也就是說考163原則來分配預算,將個人或家庭的收入,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來作分配,以年薪50萬左右的年輕人為例的話,60%支付日常生活的花費,包括基本的食、衣、住、行、育、樂、勞健保費、各項生活開銷的費用加總;另外30%可提撥來做退休儲蓄或投資理財,除了累積財富之外,更能積極的靠錢賺錢,來增加財富。

理財專家建議,通常這個部份會建議大家可將投資目標列為短期、中期、長期三個部份來做規劃,短期大約3~5年,中期為5~10年,長期則指10年以上,透過有計劃的規劃及執行,來幫助自己達成預定的財務目標。

其餘10%則要做風險管理,例如壽險、醫療險、意外險保障的年繳保費約為5萬元,俗話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每年提撥年收入的10%來做好個人及家庭的風險規劃,就像幫自己及家人架設了一張防護網,就不用擔心萬一風險發生時,會拖累到其他家人,更可保護辛苦累積的資產。

若想依賴傳統定存累積退休金,恐已成遙不可及的夢想,在理財商品的選擇,也要避免重壓在高波動風險的股票或ETF等工具上,因為報酬率起起落落,無法為資產創造穩健增值的效果,反而可能因為市場震盪,被洗出市場。

筆者認為,投資人應該先檢視自身年齡、性格、風險承受度、家庭財務狀況、理財目標、投資期間,並找出資產配置的財務資源,再訂出投資目標,以便達成累積財富的效果。然後依照投資目標,將資產分配至股、債、貨幣、房地產、現金等不同類型的商品。舉例來說,保守型的人可以選擇債券比重較高、股票比重較低,這些還是會因人而異。退休族、年紀大的投資人,應選擇波動度低的固定收益或絕對報酬基金;正值事業衝刺期、年紀輕、可以忍受高風險的投資人,以股票型基金為主。

林如喬提到,退休規劃因人而異,相較於其他投資工具,保險商品具有波動度低、穩健增值的效果,且有多種商品都可以約定在一定年期後,進入年金給付,例如63歲後開始每年、每月領回一筆錢,作為退休後的現金流來源之一。至於險種的部分,則可考慮具有壽險保障的利變型壽險,在存退休金、累積資產的同時,也兼顧了家庭責任風險轉嫁,適合小資族或是夾薪族作為長期規劃退休之途。

筆者建議,透過坊間投資達人的投資理財規劃當借鏡做好個人資產配置規劃,在多頭時賺取合理報酬,在空頭時減輕受傷程度,切記在選擇投資組合時,也不能忽略現階段的經濟概況做資產配置的需求比例。

【延伸閱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