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學海書院」開工 再現文化脈絡新世代

記者楊博喻/綜合報導 2021-12-22 18:08

私有古蹟「學海書院」(現為高氏宗祠)今日舉辦第一期修復工程開工典禮,工程將進行前廳、正廳建築整體及內部木雕、石雕、泥塑、彩繪等建築裝飾工藝修復,除將完整保留古蹟的原有風貌外,也為萬華地區再添一處歷史文化場域。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出席開工儀式時,細數三年來學海書院籌劃修復作業的過程,並表示市府透過與高氏宗族持續溝通,促成公私部門攜手合作修復文化資產,並輔導建築師向文化資產局報告相關計畫,為了修復學海書院,修復團隊仔細研究資料,針對建物中許連成師傅的彩繪、匾額、木雕以及石雕都進行了詳細調查,學海書院全案修復經費預估需要1億1500萬元,市府將補助其中四成,並向文化資產局爭取補助四成,希望對外開放時不只展示書院建物形式,也要呈現高氏宗族的歷史、艋舺的發展文化、文化資產的修復過程和所有參與者的努力的努力。

「學海書院」創建於清道光17年(西元1837年),為清朝淡北最高學府,同治和光緒年間分別設置的艋舺義塾和淡水縣儒學皆附設於學海書院之內,足見其重要性。日治時期高氏宗族承購改作宗祠至今。學海書院最著名之院長為陳維英(1811~1869)先生,地方人士尊稱為「陳老師」,其居所則稱之為「老師府」(於今日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同治3年(西元1864年),學海書院重修,落成後,院長陳維英題掛聯一對「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云功可相長也」、「海祭於後河祭先或原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目前楹聯仍懸在講堂兩側牆面,乃書院之珍貴之歷史文物。

學海書院未來除了繼續作為宗祠使用外,也將規劃歷史展示空間,透過4大展示主題:「艋舺(萬華)聚落發展」、「書院歷史(朱熹哲學)與特色」、「高氏宗族歷史」、「書院建築特色及修復歷程」的展示再利用規劃,豐富文化資產的深度與廣度,文化局期待未來學海書院修復完成後,能與龍山文創基地、剝皮寮歷史街區等萬華在地文化據點串連合作,深化萬華文化脈絡,保存艋舺的繁華記憶、展現萬華的文化風貌。

圖文提供:ASPN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