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出蝴蝶袖! 南市議員為市道忿忿不平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2021-11-04 17:07

台南市議員郭鴻儀4日進行市政總質詢,以「為市道忿忿不平」為題,檢討台南市道路平整度議題。舉出今年6月份網路發起「台南爛路排行榜」票選,選出第一名南門路、第二名安和路一段等20條「爛路」,檢視台南市路平政策成效,雖每年投入20億元以上鋪設維護道路,甚至積極向中央爭取前瞻計畫補助的經費,卻無法讓市民有感。他呼籲市府參考新北市、台中市做法,規劃十條示範道路,作為道路養護、人行環境、交通工程示範標的,讓市民知道政府努力的方向與願景。

市議員郭鴻儀為路不平成因把脈,服務團隊用機車實際測試,新豐區主要聯絡道182市道、及仁德區要道中正路,並在議場中以影片呈現給市府團隊。182市道(中山路)實測結果約莫每2百公尺就會有明顯的不平整路面,若以關廟居民為例,每日通勤至市區上下班,來回騎乘20公里,一天會經歷100次震動路面,難怪民眾經常戲稱海波浪,調侃是造成蝴蝶袖原因。另針對素有「機車殺手」之稱的人孔蓋問題,實地勘察仁德區中正路二段人孔蓋數量,全長約3.5公里路段,計有大小人孔蓋853個,平均每4公尺就有1個人孔蓋,密集區域目視,15公尺就高達6個,密集度驚人,也是道路無法平整的要素之一。

郭鴻儀舉出淡江大學網路新聞報,訪談前交通部審查委員張勝雄與前台北市交通局長羅孝賢,歸納4大道路不平主因:

第一是台灣對於施工品質的要求,政府《採購法》法規規定所有招標工程都要以「最低標」為優先,造成很多營造廠商為了得標,而利用較次級的材料、壓實度及厚度降級,壓低價格,進而影響工程施工品質。

第二是頻繁挖掘地下管線,由於地下管線都設在路面底下,包括瓦斯管、地下水管、電信管線、光纖電纜、電力管線、有線電視、自來水管…等,只要其中一個出問題就必須挖掘路面進行維修,造成頻繁挖掘管線的現象,管線繁雜也會讓路面人孔蓋數量增加。

第三是環境因素,極端氣候,強降雨頻繁,老舊水利管線連通管接點損壞,導致掏空而引發地下孔洞、路面破損等,對於道路養護是嚴峻的考驗。

第四是交通量大以致工期養護期不足,以美國為例,瀝青施工完畢後需等待24小時才可通車,而台灣早期也有24小時規定,10年前縮短至6小時,5年前又改為地表溫度降到50°C以下即可,在民意壓力下,選擇用最寬鬆的標準運用在工程上,也可能造就後續更高的成本問題。

郭鴻儀認為,工程技術不斷演進,能使用的工具也越來越多,希望市府責成相關局處,以制度化與智慧化方向改進;尤其涉及道路鋪設相關法規繁多,從法制面整合,如上會期提議修訂的《臺南市道路挖掘管理自治條例》與相關配套子法,應加速修法進程,改善制度面既有問題。

工務局回應,內政部營建署辦理「市區道路考評主要有道路養護、平坦度(IRI)及無障礙人行環境等項目,本府109年度在道路養護獲得第2名,在路面平坦度(IRI)方面本府提報南區及歸仁區,由營建署隨機抽選50公里實施平坦度測定,整體分數均獲得第一名。另外,人行環境無障礙待改善加強部分,目前也加強人行道之改善,如永康中正南路,中華路,東區中華東路人行道改善,約2年可完成,將會改善提升。

另有關路面平整度提升策進作為如下:

一、手孔蓋全面下地,下地率超過90%。

二、提升施工機具性能,利用刨除機刨除後路面較為平順。鋪裝機提升道路鋪設平坦度。

三、新工法(NSC)提升人手孔蓋,提升後平整度較高,也不會有傳統工法時間久了孔蓋周邊下陷問題。

四、有關交通量大的路段,為避免影響交通,目前採夜間施工,並請承包商衡量每日可施作AC數量進行刨鋪。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