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里發展經費一律13萬 藍軍建議依區域和人口調整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2021-10-06 16:14

台南市各里大小不一,市議會國民黨團統計指出,最大的里和最小的里人口數相差10799人,但里發展經費卻一律都只給13萬元,一年只有這些錢怎會足夠?壓力全到了議員身上,議員不斷幫忙找經費還是不足。黨團建議民政局依里的人口多寡訂出經費標準,最少從20萬元起跳,將一切制度化才合理。

市議員蔡育輝指出,台南市最新統計,最小里是龍崎區中坑里只有141人,最大里是仁德區後壁里有10940人,每里不分人口多寡區域大小,基層地方發展經費都是13萬,齊頭式平等合理嗎?很多里要辦活動沒經費,為了爭取發展經費里長都找上議員,議員又要拜託市府官員,民主國家建設經費怎會靠關係呢?他要求民政局以13萬為基準,再依人口和區域大小往上增加,訂定出一套制度和標準。

市議員尤榮智說,每個里一年13萬真的不足,比如媽媽教室要經費、老人長壽會要補助,每次走訪基層聽會聽到里長哀哀叫,可是就算透過議員幫忙還是不夠,現在全市有649里,發展經費8千4百多萬,每里補助如果增加到20萬,總經費也不過1億2千多萬元,民政局應提高經費到20萬元。

市議員蔡淑惠說,希望區公所權限能作大,不要依賴市府,否則八米道路維修都要請求市府和議員幫忙,公所經費應加倍提高一次編足,縣市合併後,22個區有納骨塔收入,都不再列為每個區的自主財源而是納入殯葬基金,導致區長對這些以往的自主財源看得到用不到。

市議員方一峰表示,北門蚵寮活動中心發包15次才發包出去,真是破紀錄了,主要原因根本不是廠商嫌路途遙遠,而是經費不足賺不到錢,沒人願意接下這工程,市府不編足經費一再流標,居民就抱怨民代沒有努力爭取地方建設,導致民代壓力超大,預算編列應超前部署跟上物價指數。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