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駐園演出∕北管戲曲保存團體「漢陽北管劇團」系列之陳玉環的後場人生

記者陳木隆/專題報導 2021-04-09 21:03

「頭手弦」陳玉環領奏專注的神情。(圖∕陳木隆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今年持續推出「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在宜蘭傳藝園區曲藝館安排6大類11個團隊、22名結業藝生參與演出,讓遊客得以在優質且安全防疫的環境中,盡情欣賞國家級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傳習計畫的結業藝生,搭配習藝中的藝生與資深前輩,共同演繹國寶藝師傳承的經典劇目。

其中登錄為國家級北管戲曲保存團體的「漢陽北管劇團」,共有5位前、後場的結業藝生,擔綱演出劇團精選的西皮派〈天水關․收姜維〉及福路派〈出京都․別府〉等傳習劇目,將多年來的習藝成果獻給觀眾。究竟他們是如何與「漢陽」結緣而習藝有成的呢?本系列在介紹該團創立、發展與特色的同時,先從現任團長陳玉環談起,探訪她的習藝經過與後場人生。

▲漢陽北管劇團在傳藝宜蘭園區駐園演出的後場樂師演奏情形。(圖∕陳木隆攝)

▲漢陽北管劇團在傳藝宜蘭園區駐園演出的後場樂師演奏情形。(圖∕陳木隆攝)



臺灣俗諺:「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意指吃肉以五花肉最肥美,看戲聽曲則以北管亂彈戲最為好看,而「漢陽北管劇團」尤為亂彈戲曲的代表,該團1988年成立於羅東,原名「漢陽歌劇團」,2002年更名為「漢陽北管劇團」,30餘年來秉持「日演北管、夜演歌仔」的方式,發揚及保存特有的北管戲曲,深受政府與戲曲界的肯定,並與政府合力推展薪傳計畫,為傳統北管戲曲延續命脈,是國內少數的北管專業劇團。

自幼習樂奠基  陳玉環吹、拉、彈撥樣樣通

出身頭城頂埔農家的陳玉環,就讀二城國小中年級時就跟著導師學鋼琴,儘管家裡收入無多、食指浩繁,但她的父親非常重視兒女教育,不僅供她學鋼琴,還特別貸款買鋼琴給她彈練,為往後的音樂生涯奠基鋪路,她也非常堅定的往音樂藝術方向去努力。

在學術領域,陳玉環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主修胡琴,亦是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在專業領域,曾是蘭陽國樂團一員的她,又先後與蘭陽戲劇團、漢陽北管劇團結緣,一路走來學習任何音樂都很得心應手,成為多才多藝且學經歷豐富的後場樂師。能有今日的成就,他的父親至關重要,於今想來,總對已逝父親當年的栽培之恩,感念不已。

後場樂師通常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齣戲要能引人入勝,不僅戲文要好,更需前場演員和後場樂師的密切搭配。然而,一般觀眾在看戲時,往往只聚焦在演員身上,對於後場樂師與使用的樂器,總是不怎麼會去注意與欣賞,殊不知後場表現的好壞,關係到整齣戲的成敗,它的重要性比起前場各個角色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漢陽北管劇團前場演員在傳藝宜蘭園區文昌祠廟埕的演出。(圖∕陳木隆攝)

▲漢陽北管劇團前場演員在傳藝宜蘭園區文昌祠廟埕的演出。(圖∕陳木隆攝)



後場又分為「文場」、「武場」,文場用的是吹、拉、彈撥的絲竹樂器,主要有胡琴、三弦、鼓琴、嗩吶、笛子等;武場則是打擊樂器,主要有梆子、大銅鑼、小鑼、鐃鈸、響盞、單皮鼓、通鼓、手板等。陳玉環是文場的「頭手弦」,與武場「頭手鼓」同為後場領奏要角。

報考蘭陽戲劇團演員  走向後場樂師之路

陳玉環的父親是北管子弟團的「頭手鼓」,但她最早並非從北管出發,反而緣起蘭陽戲劇團,而且還有一段轉折有趣的經過呢!約莫30年前正在籌組階段的蘭陽戲劇團亟需後場「頭手鼓」和「頭手弦」人才,可偏偏就沒有樂師的編制,只有徵演員的項目,她只好鼓起勇氣上臺擺身段、走臺步應考,也幸運地一試過關,並轉為後臺樂師的「頭手弦」。

當時北管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莊進才(漢陽北管劇團創辦人;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等殊榮)應邀擔任蘭陽戲劇團的後場指導老師,陳玉環就此和這位戲曲大師結下師徒之緣,也因此接觸到漢陽北管劇團。或許是因為爸爸是北管子弟的淵源吧,每當聽到北管樂曲,她就打從心裡的喜歡,加上莊進才和她爸爸同庚,對他更是「如師如父」般的尊敬。

陳玉環進入蘭陽戲劇團之初,是由漢陽北管劇團代訓後場技藝,而且拉、吹、彈撥樣樣都得學,十八般武藝都要會,更是莊進才的得力搭檔。她回憶說:「最常跟老師搭配的是他拉弦和吹奏,我彈撥三弦、鼓琴,學會了很多樂器。」

多做多學  音樂造詣更加精進

在蘭陽戲劇團那段期間,陳玉環既是後場樂師,也當到演藝組長,負責繁重的前後場業務,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遇有臨時任務,就得設法克服,一些客製化的戲劇,所需樂曲必須由她重新編寫,這些都是額外而且無酬的工作,多年下來反而讓她收穫更多,別的不說,光是出自她創作的曲子,就多達4、50首,包括國寶級作家黃春明首次與蘭陽戲劇團合作編製的《杜子春》,還有該團在宜蘭戲曲節上演的專輯《英雄》,都是她譜寫的樂曲。「多做一點,就是一種學習,如果計較太多,反而什麼都做不出來,真的是天公疼憨人。」陳玉環說。

▲漢陽北管劇團的文場樂師,左為領奏的陳玉環。(圖∕陳木隆攝)

▲漢陽北管劇團的文場樂師,左為領奏的陳玉環。(圖∕陳木隆攝)



緣滅又緣起,陳玉環揮別工作20多年的蘭陽戲劇團之後,正式進入漢陽北管劇團,並以該團第二屆結業藝生的身分在傳藝宜蘭園區駐園演出,運用多年的後場功夫,為前場演員「托腔保調」完成一場場的演出。

雖說行行出狀元,卻各有不為人知的困難。陳玉環認為,在北管後場最難的是「頭手弦」和「頭手鼓」。頭手鼓就像樂隊指揮,必須具有掌控全場的能力,一些比較細膩的東西則需頭手弦來領奏;在戲劇音樂裡,這兩個人會比較辛苦。

長年的後場經驗,陳玉環體悟出前後場之間的分寸拿捏。她說,戲劇是三分前場七分後場,後場不能搶佔前場的風采,必須幫襯演員,引他緊緊跟著音樂節奏,將唱功從五、六分發揮到八、九分,甚至更高,而精彩成功的完成演出,這是她最開心的事,就像完成學術論文那樣的高興!

傳藝駐園計畫以演代訓  藝生學演多元獲益匪淺

4年多前,陳玉環接下漢陽北管劇團團長兼製作人的重責大任,該團到傳藝駐園演出這些年來,讓陳玉環深深覺得那樣的演出型態很棒,讓劇團整理出很多的折子戲,對於人才的培育傳承幫助很大。對藝生來說可以藉由每場戲,按照不同的組別,各有不同的磨練與呈現;對劇團而言,遇到大日子的演出調度,就會比較有彈性,因為如果藝生只會一個角色,就會很難運用。

大環境的改變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劇團的演出機會大不如昔!陳玉環在漢陽最谷底的時候接棒,出錢出力,已經賣了兩棟房子,經常忙到深夜才回家,全力維持劇團的營運,但是眼前仍有許許多多的難關,等著她帶領20多位團員,一一去克服。除了希望持續駐園演出機會之外,陳玉環坦言:「我們比較缺的是大戲(每場約2小時以上),希望也能申請到更多大戲,甚至是連續好幾天像《三國志》之類的演出機會。」

「110年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計畫」各類節目已在宜蘭傳藝園區每週二至週日精彩呈現,其中漢陽北管劇團的演出尚有4月10日、11日、20日、21日的場次,歡迎大家入園欣賞。詳細演出訊息請密切注意傳藝中心官網http://www.ncfta.gov.tw/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