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積受邀參與國際論壇:東南亞載具電能化契機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1-03-19 11:42

MOVE EV Virtual 2021是今年上半年亞洲電動車領域最盛大的國際盛會,著眼於現今最熱門的電動載具與車載能源議題,因應全球電動車在各國政府政策推動及新能源的導入,透過來自全球各大知名車廠專業經理人及電動車領域專家,從不同面向進行經驗交流與研討,進而讓各國電動車輛製造商及營運商,掌握電動車輛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台灣新創公司LSC湛積,應MOVE ASIA主辦單位邀請,於本屆MOVE EV Virtual 2021國際線上論壇,從政策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等三個面向,透過線上直播與國際分享獨到觀點及卓越的專業經驗。

LSC產品長林恕立(左上起)、Ion Mobility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James Chan、NIU Technology全球協理Joseph Constanty、SWAG EV創辦人Janson Chen(左下起)及GrabWheels 執行長TJ Tham。(圖/LSC提供)

LSC產品長林恕立(左上起)、Ion Mobility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James Chan、NIU Technology全球協理Joseph Constanty、SWAG EV創辦人Janson Chen(左下起)及GrabWheels 執行長TJ Tham。(圖/LSC提供)



MOVE EV Virtual 2021共吸引全球1500名專業人士線上報名參加,在論壇主題「加速東南亞發展電動二輪載具市場」場次中,請來五位與談人包括LSC湛積產品長林恕立 (Dennis Lin)、Ion Mobility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James Chan、GrabWheels 執行長TJ Tham、SWAG EV 創辦人Janson Chen、NIU Technology 全球協理Joseph Constanty等,聚焦東南亞電動車、車載能源補充的發展現況與趨勢,如何透過科技技術加速載具電能化轉型等議題。

LSC林恕立表示,電池佔整車成本極大部份, 驅動電動車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國家政策,尤其是「購車補助」及「廣設能源補充基礎設施」,提高誘因及便利性,鼓勵選擇電動載具作為交通移動使用,台灣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另外在能源補充方面,充電的好還是換電好,其實並沒有最佳解答,這需要從當地的總體環境、使用體驗、文化習慣等做全面性考量,儘管各國政府以及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制定國際電池以及充電設備的標準,在興建基礎設施、電池規格、系統傳輸協定等,都是目前載具電能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LSC湛積產品長林恕立。(圖/LSC湛積提供)

LSC湛積產品長林恕立。(圖/LSC湛積提供)



另外James Chan提到,電動載具換電及充電的優缺點,往往是被廣泛討論的重點,包含對環境的影響、載具整體成本考量等,由於一台正常使用的電動二輪,會需要6~8顆電池於換電站待命,才能最佳化使用者體驗,也間接透露出換電模式的初期投資可能將是非常鉅大。Joseph Constanty也表示,目前我們正在經歷電池成本的問題,儘管知道電池在10年內會大幅下降至合理價格,但如何從現在就進行快速佈局,這將是車廠所面臨的關鍵問題。TJ Tham則分享泰國經驗,電動載具的重度使用者每天里程需求高達180 ~250公里,換電將會是較能滿足當地重度使用需求。由此可見,不同的能源補充方案仍然會依據不同的文化、使用環境都會有需求上的差異。

LSC林恕立更提到共享及商務上,舉電動二輪的開發為例,在設計開發初期,必須就不同使用情境進行相當程度的重新思考,目前共享市場皆以一般市售車輛做為運具,在共享或商務車輛其實和一般個人移動車輛有極大不同的需求差異,例如商務使用必須著重在堅固耐久,所以需降低非必要之功能與裝飾,同時符合商務使用效能最佳化,如此一來可降低營運成本進而增加商轉時間。所以,電動二輪的未來,其實還有很多議題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找出最適配的解決方案。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