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系列之布袋戲:陳冠霖vs陳韋佑的習藝人生

記者陳木隆/專題報導 2020-09-12 17:29

國寶布袋戲演師陳錫煌(中)授藝的結業藝生陳冠霖(左)、陳韋佑(右)在宜蘭傳藝園區駐園獻藝。(圖/陳木隆攝)

今年90高齡的國寶藝師陳錫煌,是臺灣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製作技術保存者」兩大國家肯定的一代宗師。他於1953年自組【新宛然掌中劇團】在布袋戲場打拚超過半世紀,因恐這項傳統藝術逐漸式微而後繼無人,2009年又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致力於古典布袋戲的傳承與教學。他既演又教,秉持「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的精神,不僅沒有退休之日,而且只要有人肯學,不分國籍,他都肯教。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接班人計畫,邀請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或團體的傳習計畫結業藝生駐園演出,其中由陳錫煌授藝的黃武山、吳榮昌、陳冠霖、陳韋佑都在宜蘭傳藝園區展現所學。本系列布袋戲專題,先介紹年輕一代的陳冠霖、陳韋佑,與大家分享他們投入掌中世界的習藝故事。

對布袋戲情有獨鍾  陳冠霖一頭栽進掌中世界

24歲的陳冠霖,家住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一帶,出身夜市家庭。他從小就愛看熱鬧,大小廟會總少不了他的身影。尤其喜愛布袋戲的他,幾乎把所有零用錢拿去買布袋戲偶,雖然花了很多錢,卻是樂此不疲。

陳冠霖。(圖/陳木隆攝)

陳冠霖。(圖/陳木隆攝)



小學時期,陳冠霖參加學校布袋戲社,受唭哩岸布袋戲團莊研誼老師的啟蒙,從此更與布袋戲結下不解之緣。他說:「因為找不到別的興趣,又學得不錯,就一直學布袋戲。」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畢業的陳冠霖,高中念的是比較現代的劇場藝術,大學則選讀傳統京劇,在那七年時間,不僅受到現代與傳統藝術的薰陶,更於十年前跟著陳錫煌老師學演布袋戲,年紀輕輕就在學術與實務勤學苦練,對表演藝術有著旺盛的企圖心!

買偶獲貴人指引  拜入大師門下

陳冠霖3歲就愛看布袋戲,小學參加布袋戲社團演給小朋友看,國中因為沒有布袋戲社,就買戲偶自練自演。就在國二那年因為買偶而認識了賣傳統布袋戲偶(河洛坊)的林銘文,言談間得知陳冠霖很想學布袋戲卻無處可學,便指引他去台北偶戲館,也因此拜入陳錫煌的門下,因而開啟了另一段學藝人生。

那年陳冠霖才14歲,吳榮昌和黃武山還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第一屆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保存者陳錫煌的傳習藝生,由陳錫煌擔綱前場教學,吳榮昌當助教。當時的課程因為只有星期六下午兩個小時,對滿懷學習慾的陳冠霖而言,根本不夠。所幸老師的家離他家很近,老師跟他說:「你若有空就到我家學」,他就這樣常去老師家「課外輔導」。

「那時老師已經80歲了,還願意教我,我覺得很感動!」陳冠霖語帶感恩的說。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剛開始在老師家裡客廳學操偶時,突然有位滿頭白髮的老奶奶慢慢走了出來,那是老師的媽媽!她就坐在旁邊看著80歲的兒子在教小徒弟,兩老一少「三代同框」構成一幅有趣又難忘的畫面!

學習掌中戲  其實大不易

沒有接觸過布袋戲的人,根本不知道箇中學問有多大,學來真是大不易!在「生」、「旦」、「淨」、「末」、「丑」、「雜」等各種角色,光是走路就各有各的走法!陳冠霖說,老師教他一個戲偶的走路動作,他就不斷地重覆練習,一練就是兩個小時,如果練不好就改天再練。尤其困難的是小旦的走路動作,一學就是一個多月!

陳錫煌(中)認真授藝,陳冠霖(左)、陳韋佑(右)也認真學習怎麼演活戲。(圖/陳木隆攝)

陳錫煌(中)認真授藝,陳冠霖(左)、陳韋佑(右)也認真學習怎麼演活戲。(圖/陳木隆攝)



陳冠霖是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保存者陳錫煌第二屆的傳習藝生,一學就是5年,前年結業就到宜蘭傳藝園區初試身手,去年正式駐園演出,今年持續在傳藝中心提供的演出平台精進主演功力。他通常會在同屆結業藝生陳韋佑,以及習藝中藝生的助演下展現所學;陳錫煌老師有時會到現場觀看徒弟們的演出情況,了解火候究竟到了何等程度。

在學藝生涯,陳冠霖一直認真學,師父也一直認真教。他說:「當初決心學布袋戲,對於未來並沒有想太多,因為父母很支持,師父又肯教,就做自己高興的事。」

未來希望能夠學到老師的精髓,並加以保存及推廣。陳錫煌老師對這位徒弟的評語是:很「骨力」在學,但還要繼續學,尤其是愛情戲還演不出來。這或許是陳冠霖目前還沒交女朋友,尚無戀愛體驗的緣故吧!

問他為何獨愛傳統布袋戲?有何優點與特色?陳冠霖說,布袋戲可以飛天遁地,要飛就飛,要跳就跳,要翻就翻,用很簡單的幾個動作,就可以代表很多東西,而且一個人就可以演很多角色,這是歌仔戲所無法做到的。然而讓他覺得最困難的並非操偶動作,而是各個角色的講話聲調,他經常琢磨著要如何達到老師的境界;常常反覆想著為何同樣的劇情,老師演的就比較流暢精彩,他究竟要如何突破,才能演得那麼好看。

跟著國寶藝師習藝  陳韋佑學到真功夫

32歲的陳韋佑,彰化人。家族與布袋戲淵源甚深,從他曾祖父那一代就在演布袋戲,日治初期就以「祥盛天」之名成立劇團,光復後更名為「彰藝園掌中劇團」,從古典戲、劍俠戲、金光戲到酬神祈福的野台戲,迄今已傳承第四代,陳韋佑是現任團長。

陳韋佑。(圖/陳木隆攝)

陳韋佑。(圖/陳木隆攝)



陳韋佑的祖父陳峯煙承襲掌中劇團之後,又兼做稻穀生意,「亦戲亦商」地延續掌中香火。陳韋佑記得小時候,如果大人要出演布袋戲,他就會跟著出團,不但有吃有喝,還會有錢拿,讓他好高興!

在陳韋佑的印象中,小學三、四年級,跟家人到廟口演戲時,已會用板子墊高身子操偶助演。雖然常常跟著祖父出演布袋戲,但是老一輩並沒有真正教他怎麼演。直到2015年通過文資局的傳習計畫考試,才跟著陳錫煌學習古典布袋戲的真功夫,2019年結業後亦未曾中斷。

為學盔帽刺繡  陳韋佑卻步入前場習藝之路

事實上,陳韋佑當初會去參加藝生考試,並非要學操偶,而是想學道具製作,特別是陳錫煌的盔帽刺繡功夫。時至今日雖然尚未得償所願,但卻學到傳統布袋戲不可缺少的口白技巧。

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曾經盛極一時的野台戲團,因為觀眾的流失,已然風光不再,成員漸漸老化凋零,為求生存不得不因應調整,使用預錄的口白、配樂,成了另一種演出型態,失去原有的戲味與感覺。陳韋佑有感而發的表示,現在許多布袋戲團沒有臨場口白,變成了錄音團,一台車一個人依照事先配好的錄音從頭演到完。

錄音團的問題,也讓陳韋佑反思到自家的掌中劇團,他深深覺得一個成立那麼久的劇團如果不會講口白,那是在演什麼戲呢?所以他一定要會口白,決心先把口白、操偶動作等前場的功夫學好。

藝生初始  一度到後場學習

初當藝生的陳韋佑,就遇上許多困難!「我演我的,聽不懂後場(音樂)在演奏什麼,前後場無法配合!」他說,後來聽了林銘文的建議,就先去後場,從基礎學起,親身去體悟、了解後,才慢慢進入狀況。他語帶謙虛的說:「現在已經稍微懂一點點了。」有時排練,陳冠霖會從旁協助提點,如何在一邊講口白,一邊手操偶及跺腳製造打鬥聲響的同時,還得向後場打暗號下音樂,哪個暗號要放在哪個點,才能與仍在習藝中的後場藝生,取得更好的默契。

到宜蘭傳藝園區駐園演出的前後場藝生與陳錫煌老師合影。(圖/陳木隆攝)

到宜蘭傳藝園區駐園演出的前後場藝生與陳錫煌老師合影。(圖/陳木隆攝)



陳韋佑從小追隨祖父與布袋戲結緣,長大後跟著陳錫煌習藝,努力學口白及操偶功夫,亦嘗試寫劇本;他曾任台北偶戲館「大師工作坊」操偶班助教,也走入國小校園推廣布袋戲;彰藝園掌中劇團也多次在海內外巡演及展覽,近年來更參與地方傳統布袋戲的教育傳承,成績斐然。

對於未來的偶戲發展,陳韋佑認為,還是要回歸傳統布袋戲,那是前人傳承下來的珍貴智慧與文化資產,必須好好學習與傳承。在掌中世界裡,他還要學更多,不斷的超越自我。而在陳錫煌的眼裡,他個性內向,但很認真!也特別提醒他,比較困難的小旦和小丑的動作還沒學透,有空還要再教他。

陳錫煌教徒弟强調的是要演活戲,而非演死戲,在傳統的主軸上去臨場應變與發揮,並融入現代元素加以創新延伸,所以他把一些冗長枯燥的劇本與刻板動作,加以去蕪存菁地修改,使之更為緊湊、生動、精彩,以引起觀眾的興趣與共鳴。所以他給藝生的感覺是,一直在改!在變!就是要教他們演活戲。

宜蘭傳藝園區訂於9月15日至17日、10月13日至15日安排【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演出,由陳冠霖擔綱主演,歡迎熱愛布袋戲的朋友們踴躍欣賞這位年輕演師的掌中功力,並且為前後場的藝生們加油打氣。相關活動內容請上https://ppsta.ncfta.gov.tw/home/zh-tw查詢。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