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接班人駐園演出系列之說唱 從無心插柳到一枝獨秀的鄭美

記者陳木隆/專題報導 2020-08-14 15:35

國家級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說唱保存者楊秀卿目前唯一的結業藝生鄭美。(圖/陳木隆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從2017年起推出接班人計畫,邀請文化部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或團體的傳習計畫結業藝生,到宜蘭傳藝園區駐園演出,透過系統性的節目規劃,結合園區豐富的文化觀光資源,建立展演平臺,讓結業藝生得以在觀眾面前精進技藝,以及累積豐厚的實務經驗與表演能量。

這些藝生經過四年的拜師學藝,歷經層層的試煉、考驗到結業,方能習得一身的好本領。然而在臺上短暫的演出,贏得掌聲與喝彩的背後,卻有著鮮為人知的習藝苦澀與艱辛。他們或因興趣,或機緣巧合而走上傳藝人生。本報特別推出系列報導,與讀者們分享一篇篇努力奮鬥的故事,本系列就從國家級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說唱保存者楊秀卿及其目前唯一的結業藝生鄭美談起,一起探賞她們的說唱人生。

13歲浪跡天涯  眼盲腳瘸的楊秀卿唱出傳奇人生

失明瘸腳卻能不看歌本、樂譜習得一身說唱絕技的楊秀卿,13歲起就展開賣唱生涯,她在酒家、廟埕、公園與茶館等處所遊走獻藝,四處跑江湖賣膏藥,亦曾灌錄唸歌錄音帶,在各地電臺播放,逐漸引起共鳴,打響知名度。

長年的經驗累積,熟中生巧的創作力,更使得楊秀卿能即興編唱押韻的歌詞,她帶著殘疾的身軀,不向命運低頭,唱遍全臺各地,譜出傳奇精彩的人生,也因此榮獲多項國家級的大獎。

她於1989年獲得教育部民族說唱藝術薪傳獎,2007年榮獲第11屆國家文藝獎,再於2009年獲得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在說唱藝術超過一甲子的傑出貢獻,贏得國家至高的肯定。

喜歡觀察戲外人生的鄭美  由洪瑞珍引入門

在臺北艋舺出生長大的鄭美(37年次),小時候就對傳統藝術很有興趣,愛看歌仔戲,也看賣藥團。但她看戲不是看前臺,而是看後臺,因為覺得後臺比前臺有趣,看大人打小孩、餵奶,看樂師叼著一根菸、從容自在的拉弦仔(胡琴),小小年紀就與眾不同地喜歡觀察自覺精彩的戲外人生。

高職畢業,鄭美到郵局上班,工作穩定,生活無虞,一直到年近半百,頓萌新念,想要早點退休幫忙經商的先生,所以想學些技藝,以在退休生活有個娛樂消遣。當時恰巧發現她家附近的婦女會,有老師在教月琴,那位授課老師就是楊秀卿老師的說唱學生洪瑞珍。

▲鄭美(右)與同門師弟儲見智(左)表演說唱藝術。(圖/陳木隆攝)

▲鄭美(右)與同門師弟儲見智(左)表演說唱藝術。(圖/陳木隆攝)



鄭美回憶說:「那時候十支琴擺在那邊,一人一支,也不能說不要,就開始學了。」那是1995年,她47歲,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就跟洪瑞珍老師學月琴,從民謠《青蚵嫂》學起,彈唱分離,先彈再唱。

2000年的某日,洪瑞珍突然跟她說:「走!去找『師嬤』」,因而認識了楊秀卿老師!當時洪瑞珍特地把一些退休失散的說唱國寶藝師找回來,說服他們參加國寶大會串的巡迴演出,希望藉此喚起大家的重視,把說唱文化好好保存及延續下去。當時政府的補助少之又少,洪瑞珍毅然扮演薪火相傳的點火者,於今想來,令人感佩。

或許是機緣未到吧!在國寶大會串時期的鄭美,對於說唱尚無興趣。「我就幫忙牽扶眼盲的老藝師們,根本對說唱沒什麼概念,他們彈他們的。我只有偶而在社區公園彈月琴表演而已。」她說。

無心插柳  成為第一屆說唱傳習藝生

2002年洪瑞珍組團,名為「洪瑞珍唸歌團」,那時她已生病,還帶病組團,鄭美就正式入團,到處隨團巡演,獻唱一些民謠,但就像在實習,還不太成熟。直到2008年最關鍵的一年,楊秀卿的先生5月往生,洪瑞珍8月過世,一個是同甘共苦的伴侶,一個是得意高徒,相繼離楊秀卿而去,給了她很大的打擊!

當時的鄭美偶而會去楊秀卿的家探訪,關心她老人家的生活狀況,沒想到卻因此巧遇文建會(現在的文化部)推出的傳習計畫,開啟真正的說唱人生。鄭美指出,當時也沒想那麼多,2009年就跟著楊老師學說唱,成為第一屆的傳習藝生。

她並指出,同屆藝生共有三人,兩人彈月琴、一人拉大廣弦。每星期上兩次課,文建會每月補貼每人15,000元。可是才剛開始,她就想放棄!因為她原本只想學來當娛樂,不料卻要正式當藝生。就在猶豫之際,不懂音樂的先生反而鼓勵她說,這是國家的計畫應該很重要,而且學功夫,還有錢領。這才打消放棄的念頭。

緊接而來的是一連串的考驗,每年有期中考、年終大考,由文建會聘請專家學者擔任評審委員,在期中評鑑點出缺失,在年終考試正式表演。撇開考試不說,光是學藝伊始,就讓鄭美感到十分頭痛,因為沒有譜,什麼都沒有,必須勤做筆記,最困難的是「反調仔」,怎麼去變(轉)調,弄不清楚,又無人可問,只能錄音回去硬聽,又聽不出箇中要領,只好憑感覺、自己摸索,後來又看了歌仔戲,才漸漸悟出轉調訣竅。

跟著楊秀卿學藝  才知說唱藝術的精髓與珍貴

早期一些走江湖四處賣藥討生活的說唱藝人,因為眼睛看不到,家人為了給他們有個謀生技能,就會送去拜師學藝,楊秀卿是由同為眼盲的養姊教她說唱的本領。「眼盲的姊妹尚且能夠學得這麼好,明眼人應該不是太困難。」每當自己和別人遇到習藝瓶頸時,鄭美就會用楊老師的例子來自勉和鼓勵別人。

▲鄭美(中)與同門師弟儲見智(左)、師妹林恬安(右)夫婦,同台演出。(圖/陳木隆攝)

▲鄭美(中)與同門師弟儲見智(左)、師妹林恬安(右)夫婦,同台演出。(圖/陳木隆攝)



前人的努力,加上自己的毅力與用心,使得鄭美不斷地面對挑戰、通過層層的難關。一年學習一齣大戲,每年期中和年終評鑑之外,最後的畢業考,更是從四齣大戲中抽選,抽中哪齣就演哪齣,非常嚴格,如果沒有達標就要被淘汰,而鄭美最後以一人分飾多種角色,自然而流暢的串場與清楚的角色、聲調變換,順利畢業了。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和鄭美同屆的另外兩位藝生並不順利,各於第二年及第四年相繼離去,後面幾屆的藝生又都尚未結業,使她成為碩果僅存的結業藝生,並於2017、2019、2020年在宜蘭傳藝園區演出。即使結業多年,仍常常想起那段習藝歲月與感觸,「跟楊老師學說唱,才知道它的精髓在哪裡,說唱藝術竟是這麼的珍貴,是臺灣老祖先智慧的累積。」這是鄭美對說唱文化的一大體悟與註解。

學無止境  自評只學到楊秀卿的兩成功夫

「楊秀卿說唱藝術團」成立於2010年,由楊秀卿帶領一群藝生,從事教學、出版及演出,希望完成她對臺灣說唱藝術文化保存與傳承的心願。近年更嘗試將時事元素編入說唱劇目中,在保留唸歌傳統曲調的同時,亦加入現代的人、事、物,讓故事更加生動、精彩、有趣。

身為臺灣目前重要中生代唸歌藝術家的鄭美,在宜蘭傳藝園區駐園演出的劇目有:〈十二生肖〉、〈烏盆記〉、〈梁祝─母囝答〉、〈翁某相褒〉、〈雪梅教子〉、〈紙馬記〉、〈蒼蠅蚊子大戰歌〉、〈哪吒鬧東海〉、〈呂蒙正〉、〈廖添丁傳奇〉等精彩的選段。

她常搭配尚未結業的同門藝生同場獻藝,以7月7日為例,就與第二屆藝生儲見智及林恬安夫婦同臺演出,儲、林二人先上演〈翁某相褒〉選段,再與她合演〈蒼蠅蚊子大戰歌〉,憑著一支大廣弦、二把月琴,在拉彈說唱間,將夫妻相褒互罵的趣事,以及蒼蠅、蚊子的衝突,延伸到各自找來壁虎、蜈蚣、青蛙等蟲蟲來助陣拚場的情節,緊密而流暢的呈現出來,有時還會與臺下觀眾相互呼應,更添妙趣。

儘管旁人看來,鄭美已是功夫了得的說唱高手,但她總是認為學無止境,自評只學到楊秀卿二成的功夫而已。而目前感到最困難的是,如何在表演中流暢地為觀眾唱出一幕幕的畫面來。她說:「那真是個千變萬化、無底深淵的表演藝術,我還需要再努力,繼續演,繼續學;更希望年輕一代趕快跟上來。」言談間透著滿滿的謙虛與期盼。

已從郵局退休的鄭美表示,說唱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以前從廣播聽到說唱節目就轉臺,也不知道誰在說唱?什麼是說唱?後來竟能和楊老師結下師徒之緣,實在很幸運。如今除了演出之外,還在社區、學校開班授課,與更多的大小朋友結緣,傳授說唱藝術。把說唱文化推廣與傳承下去,是她此生的一大志業。

楊秀卿說唱藝術團結業藝生鄭美於傳藝中心的駐園演出,將於8月15至16日、9月18至20日登場,歡迎民眾到宜蘭傳藝園區來觀賞。


更多傳藝接班人駐園演出相關訊息請詳閱官網https://ppsta.ncfta.gov.tw/home/zh-tw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