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台北林森、康樂公園還不存在的時候,那片位於南京東路一段及中山北路十字路口旁的兩片土地,在不同的時代,曾被歷史刻上不同的面貌,如今,滿公園花木隨風遙曳,鬱鬱蒼蒼,當年的紛紛擾擾,早已被此起彼落的鳥啼聲取代。
位於中山北路與林森北路交叉口,右邊是面積29,331平方公尺的林森公園(大約是70座籃球場),左邊是面積13,385平方公尺的康樂公園(大約是32座籃球場);總計超過4公頃,是臺北市商業區中不可多得的大型公園,也是周圍上班族午間最佳喘息空間,逛街族最優質的歇角亭。
北市工務局林志峯局長表示,翻開1919年臺北市街圖,林森及康樂公園在日據時代曾經是日本人共同墓地,光復後,又成為來臺榮民安身立命及南部子弟北上謀生的暫區處所,超過千戶的大面積違建木樓平房,還有座以平價聞名的「康樂市場」,是當時在都市奮鬥的小人物的居住營生地,多元風貌讓這片土地孕育了堅強。民國86年底在都市更新及防災安全考量下,臺北市政府完成地上物安置拆遷及公園簡易綠化。
依公園內解說牌所示:林森、康樂公園所在地舊稱三板橋,清代曾於此設置兵舍,日治以後逐漸成為往生者埋葬之地,1900年正式劃設為共同墓地。原有3座鳥居,之後僅剩大、小兩座。大、小鳥居為「神明鳥居」形式,兩根立柱位於圓形「台石」上,最上方橫木為「笠木」,下方則是連通立柱的「賞」,目前大鳥居已確認附屬於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墓塚,由地八任總督田健治郎於1920年明石周年忌辰前興建完成,小鳥居遷移前位,於康樂公園西側街廓角落,石柱上落有「昭和10年」(即1935年)題刻,經比對推測應為墓碑「鎌田正威命奧都城」所屬(「命」是對靈位、神靈的尊稱,「奧都城」則為日本神道教對墓碑稱呼)。明石元二郎出生於1864年,1918年6月正式出任臺灣總督,鎌田正威於其任內任職秘書官。明石總督在民政長官下村宏的協助下,任內推動司法制度革新、改善教育體制,餘如行政機構調整、日月潭水利電器事業、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設立、中部海線鐵路鋪設、東西橫貫公路開鑿及公設質舖(當鋪)制度實施等政績。1919年10月,明石總督於任內病逝於日本福岡,得年56歲,死後遵照其遺言回葬於臺北三板橋共同墓地,為唯一葬於臺灣的日本總督。
1997年進行公園拆遷整建時,將明石總督墓塚改葬於臺北縣基督教墓地,兩座鳥居也暫時移至二二八公園安置。因鳥居深具歷史記憶之文化資產價值,為尊重歷史,保存城市記憶,也回應地方文化界之建議,後將鳥居重新遷回安置於林森公園。
現今公園整體綠美化工程是在91年至92年完成。當年設計時林森公園設有多功能感官體驗區-如景石花園(觸覺)、花廊休憩區(味覺)、香味花園(嗅覺)、活動草坪及兒童遊戲場等。如今的康樂公園規劃內容則有親子水霧廣場(視覺)、睡蓮噴水池(聽覺)、花樹丘陵區、散步小徑、緩衝林帶、公廁及地理絡記碑等設施。臨路側就看到景石花園,以為是入口造景石,再往前走會發現每一塊切面的紋路不同,地上還有岩石種類的介紹,是多功能感官體驗的一環,很適合靜下心感受蛇紋石、花崗石、安山石等不同的觸感,懷想它們度過了幾千年的光陰的形成過程,瞬間就清涼了起來。
再往裡走,大片的綠意映入眼簾,喬木已成長成蔭,灌木、草花也共同形成完整的覆層植栽,花台邊隨時可以歇腳賞花,樹皮紅褐、灰白交錯又光滑的九芎,連猴子爬上去都會滑下來,是俗稱的「猴不爬」、「猴溜」,現在正是賞花期,可以看到枝頭白色小花;天堂鳥獨特的造型,生動活潑地成為綠意中的亮點;還有各式果樹:楊桃、西印度櫻桃,都在枝頭掛起了果實,不用吃,光看就療癒;豐富的各式植物提供動物、昆蟲的食物、蜜源及棲息處所,建構完整的生態系,所以隨處可見蝴蝶、黑冠麻鷺就在身邊,適合就近觀察,感受人類與萬物共生的和諧。
園內也有兒童遊戲場,也可以全家共遊,玩累了旁邊就有大片草坪及花廊休憩區,滿足喜歡草地觸感和遮蔭休憩各式需求;對面康樂公園則有下凹式廣場、散步小徑,恍如身處山林間地形起伏變化;花樹丘陵營造視覺變化,將挖出的土在旁填丘,使土方挖填平衡不外運,是立馬暫別都會區車水馬龍,感受公園的寧靜與清涼的好地方喔!
都會中大型的公園,不但乘載了都市變遷的軌跡,色彩繽紛的自然環境更是萬物生態共存的示範基地,是生態架構中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能給予我們生存本能所需的好環境,也有提供停留的各式設施,在綠地與設施間取得平衡,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邀請您走過、路過不要錯過,一起到公園內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