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會議(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mmit)發表「里約宣言」,通過了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除了希望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也希望保護、恢復和永續利用陸地和內陸的淡水生態系統及其服務,特別是森林、濕地、山麓和旱地。
森林佔臺灣全島面積高達60.7%,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多樣的人文與景觀,是台灣最廣闊的陸域生態系。然而受到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颱風侵襲、地質年輕等因素,台灣高山溪流集水區容易發生崩塌與土石災害。對此,林務局針對國有林地內可能致災的地區進行工程治理,會運用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等檢核步驟落實「生態友善機制」,降低環境衝擊。
林務局推動「生態友善機制」,不僅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議程的目標,對從事山林治理的工程人員來說,藉由在地居民、生態專家、工程單位與保育團體透過「從拍桌到拍肩」的公民對話歷程,凝聚出兼顧聚落保全、自然保育、水土保持與公眾溝通的共識,達成「工程規模最小化、生態友善最佳化」,也為台灣山林奠定永續發展的多贏局面。
為落實「生態友善機制」,治理工程在計畫核定、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階段,承辦人員要經常與相關政府單位、外包廠商、現地居民、媒體記者、環境學者、NGO團體,進行互動與對話,但施作工程必須因應不同地點、地理氣候、經濟規模、物種條件等面向做調整,無法相提並論,因此溝通過程免不了產生火花。
即便如此,林務局仍藉由舉辦工作坊,鼓勵體制內與體制外的人們進行對話,讓工程單位同仁能更加開放地與不同關係人討論生態、工程、權益,交換彼此的觀點與資訊,拉近工程界和生態界的距離,凝聚共識。國內許多生態團隊如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坡等,都在林務局建立生態友善檢核機制中給予許多幫助與建議。其他生態專家學者,如荒野保護協會、里山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等,也在工程內部規劃施作到外部監督等,均提供林務局不同視野角度之建議與觀察,讓機制運作能務實有效的執行與檢核。
從「新北烏來桶后溪河道整理」、「台中八仙山林道邊坡崩塌治理」、「南投北港溪土砂災害治理」、「台東射馬干溪整治」與「嘉義大埔苧仔寮溪治理」等國有林地區工程案例,林務局摸索出良好的公眾溝通模式,也累積了豐富的「生態友善機制」推動經驗。
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林子淩長期投入國內環保運動,對林務局推動國有林事業區範圍內的治理工程,能全面實施「生態友善機制」並納入公民參與,抱持正面態度。她期許林務局「生態友善機制」能成為其他政府單位執行公共工程參考的對象。
她表示,林務局所轄的國有林班地與保護區多是生態敏感地帶,也與國家公園、原住民保留地、國有財產署等單位管理的土地重疊度高,如果林務局在所轄區域的治理工程能落實「生態友善機制」,不但能夠將這樣的理念推廣到其他部會,成為公部門的典範,對台灣環境敏感土地的守護,也可望有更嚴謹的把關。想進一步了解「生態友善機制」嗎?可以上林務局「國有林地工程治理資訊網」(https://ecofrieng.forest.gov.tw/homepageall)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