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行旅」校外教學 帶學生分進合擊認識中壢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2020-04-06 21:15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日前舉行校外教學,帶學生認識分散於中壢市區內的15個古蹟與景點,進行了一次「雙溪行旅」。中壢最早被稱為「澗仔力」,為凱達格蘭族澗仔力社所在。清代開始有大量漢人入墾,其中以客家人居多,地名便改為客式的「澗仔壢」;隨著當地商業逐漸發展,又位於臺北往返新竹的中間點,成為南桃園的中心城鎮,並改稱「中壢」。流經中壢市區的老街溪與新街溪,因分別孕育了中壢老街與新街而得名,今日我們也得以沿著這兩條河流,探訪保存至今的各類文化資產。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所設置的必選修「在地多元文化課群」,其中「古蹟文化與在地生活」、「城市生活與文化敘事」、「旅遊桃園史」三門課共四個班級,在經過連續三個學期共同舉辦校外教學之後,做出了新的嘗試。授課教師們將中壢市區的15個文化景點分為四大類型,規劃出「多元宗教文化」、「生命關懷與環境教育」、「中壢新街城堡」、「在地生活記憶」四條導覽路線,讓修習三門課的學生們自由挑選主題參與。

以「在地生活記憶」路線為例,負責本路線導覽的教師張泓斌帶領學生前往中平路故事館、壢小故事森林與壢景町,一次完成中壢故事館三部曲的參訪,最後以參觀五號倉庫藝文基地做為結尾。三間故事館與五號倉庫,承載了中壢人一百年來的生活記憶,從公務員、教師、警察宿舍與臺鐵貨物倉庫,到現在的展演基地、教育場域與藝文空間,它們不僅留存在地人的美好記憶,更給予遊客無限的歷史想像。

新的校外教學模式,不僅改善以往每團人數太多不利行進,與景點容納人數不足的問題,也能讓學生對在地文化進行聚焦性的認知。為使學生更有系統的瞭解中壢在地歷史文化,「桃園文化廊道」USR計畫團隊製作了可隨身攜帶的課群走讀手冊,圖文並茂且預留筆記欄,便於學生進行記錄,增進學習效果。

通識教學部梁家祺主任6日表示,雖然目前受疫情影響,辦理團體活動誠屬不易,但歷史想像若透過實地參訪的感官衝擊建立,比枯坐於課堂之上模擬更具意義,所以持續在可因應的範圍內,給予青年學子多元的學習機會。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