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學家到底做了什麼? 馬國鳳教授分享地震大小事

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2016-03-29 08:59


國立中央大學迎接101週年校慶,期許如同台灣地標101大樓,登高望遠,更上層樓。校慶活動之一「續航綻放」系列講座,由榮獲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地科系教授馬國鳳以「『震』來了!」為題演說,揭開序幕,現場近六百名學生慕名前來,盛況空前。 

「地震學家到底做了什麼?」今年二月美濃地震過後,地震的預測及防災準備再次成為臺灣社會所關注的焦點,馬國鳳教授以長年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和研究,與聽眾分享地震的大小事。 

馬國鳳認為,地震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人們無法阻止天災來臨,但要如何與之共處,用科技減少傷亡和衝擊,則是能夠多加努力的地方。她對現場學生說,不論就讀哪一個科系,應該將所學知識轉介成為生活的方式,謀求更大的福利。 

圖說:台灣位於地震帶,應從地震歷史中累積研究資料和學習教訓,透過分析震後災害,追溯原因,累積地震經驗值。

馬國鳳表示,臺灣處於地震帶,大約每30年就會發生大地震,然而週期間隔長、跨世代,導致兩次地震間較難累積經驗和教訓。相較之下,日本的大地震週期為15年,災害發生的紀錄、經驗得以存續,日本的地震災防也做得好。 

為研究地震,她常常與研究團隊前往野外調查,災後所見所聞一直給她很大的震撼。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後,她認為科學家所能提供的還是不足,自此,她專注於研究該如何減低地震帶來的災害,透過分析災害原因,做未來的地震模擬,為臺灣累積地震經驗值。 

擔任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的她,自2013年起開始建構「臺灣地震模型」,包含地震的危害、風險,以及造成的社經衝擊,從危害的檢測評估出有何風險,進而對外發布預警,讓災害降到最小。 

2015年底發表「未來30年臺灣孕震構造之發震機率圖」,她希望透過告知人們正確的資訊,民眾也能夠成熟地認識及面對風險災害。未來,台灣地震中心也將如美國、日本,每三年更新危害警示,協助政府及民眾能做好準備。 

她也提到「地震預警」的重要性。由於地震震波傳遞的時間差,若能掌握3到5秒的關鍵時間得以降低災害程度。目前的「P-alert即時震度資訊」網站每3秒更新,即時監測全台震動情形。期望未來地震預警系統能夠在地震發生的當下,透過手機來傳遞預警訊息,以減少人員傷亡及科技產業、交通運輸、醫療院所等的災害損失。 

「震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災害的預測與防護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易事。約30年前,有一群地震學家在台灣各地建置地震觀測站,才能有今日的地震紀錄資料和技術發展。災害發生後不是只有悲情,減少不可預測的天災所帶來的衝擊,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情。 

中央大學101週年校慶「續航綻放」系列講座自3月至5月底舉辦,中大人氣教授馬國鳳、黃鍔、葉永烜、伊林、王存國、阮啟弘輪番開講。講者分享自身研究專長或寶貴經驗,從地球物理到腦科學,從治學方法到人生經營,期許參加演講的年輕學子能從中有所獲益,一生受用。 

圖說:中央大學101週年校慶「續航綻放」系列講座,地科系教授馬國鳳擔任首場講者,演說提及台灣建立地震模型及地震預警的重要性

中央大學校慶系列講座自3月29日至5月24日週二上午於大講堂舉辦,共六場次,參加登記額滿為止。報名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site/ncuanniversary101/。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