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禮納里部落」年輕人推動『小米』復興運動 延續部落農耕文化

記者王丰禾/採訪報導 2019-10-03 16:32

排灣族青年 陳濬哲返回屏東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後,投入農產及文化經營,每年辦理『田間生活節』活動。(圖/深活共構工作室提供)

『小米』可以說是許多原住民部落重要的作物,從日常生活飲食到文化祭儀,幾乎都可以看的到它,因為擔心這樣的傳統農作物以及耕作方式逐漸散失,屏東瑪家鄉「禮納里部落」的一位年輕人,結合了部落青年一同成立了「深活共構工作室」,除了『小米』的物種調查之外,更希望學習期種植方式,讓這些傳統作物可以持續在部落裡生生不息,而水保局推動的「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則是希望讓這些回到家鄉的年輕人,發揮創意新思維,讓農村產業更加蓬勃發展。

透過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的輔導,陳濬哲返回部落,致力於找尋跟實踐傳統農耕生活文化。(圖/記者王丰禾攝)

透過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的輔導,陳濬哲返回部落,致力於找尋跟實踐傳統農耕生活文化。(圖/記者王丰禾攝)



屏東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 ,是由三個古老部落組成, 分別為大社(排灣)、瑪家(排灣)、好茶(魯凱),因為風災重創他們的原居地,遷村到現在的永久屋基地,已經六年,不過在遷村之後,因為可耕的農田面積變小加上年輕人力外流,也讓部落面臨到傳統農作物逐漸消失的問題,而一直在都會區擔任企劃行銷工作的陳濬哲則是在曾經擔任鄉長的父親勸說下,回到部落,因而發覺許多傳統的文化生活逐漸流失中,而這其中尤其是在生活中最常出現的『小米』,也是越來越少人種植。

陳濬哲說,在全台灣各部落種植『小米』的品種大約有兩百多種,經過請教部落裡的老人發現在原先的部落裡,『小米』種植的品種竟然多達五十幾種,不過現在他們逐一進行調查確定僅找出三十幾種,有些品種已經流失,尤其是在年輕一代的部落青年,對於種植『小米』的知識相當缺乏,更別提到實際的田間種植了。

「禮納里部落」居民現在繼續種植小米,以小米進行部落生活祭儀。(圖/深活共構工作室提供)

「禮納里部落」居民現在繼續種植小米,以小米進行部落生活祭儀。(圖/深活共構工作室提供)



因此陳濬哲也整合部落內的年輕人,一起組成「深活共構工作室」,從『小米』著手,邀請老人家一同參與,規劃帶領當地長榮百合國小的小朋友一起體驗種小米,讓排灣族農耕文化智慧得以延續。

另外透過水保局「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的輔導,陳濬哲返回部落之後,也持續辦理『田間生活節』活動,到今年已經進入第三年,前兩年都是在現在的「禮納里部落」舉辦,今年則是規畫十一月初,在他們的原部落-大社部落舉辦,讓部落居民重溫農田野趣,也邀請參與的民眾一起認識排灣族的傳統農耕以及用到米小米跟野菜一起烹煮而成的天然的部落美食。

『田間生活節』活動,到今年已經進入第三年規畫在他們的原部落-大社部落舉辦。(圖/深活共構工作室提供)

『田間生活節』活動,到今年已經進入第三年規畫在他們的原部落-大社部落舉辦。(圖/深活共構工作室提供)



另外在「禮納里部落」則是會辦理傳統農作論壇,展出他們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留存的三十多種小米,還有土地音樂會跟工寮藝術展演,部落內的每一處工寮,都會透過團隊裡的年輕人發揮巧思創意,讓大家可以感受到不同以往的生命脈動正逐漸地在「禮納里部落」持續活躍。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