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是全真教發源地,道祖張三豐、邱道人在歷史上記載上,是人人皆知的傳奇道界始祖,迄今青島市與威海市數千年古廟林立,是台灣道教界盼望取經聖地,且環境優美之遊覽勝地。
圖說:山東省全真教發源地嶗山太清宮古色古香的歡迎門。(記者陳榮昌攝)
太清宮位於山東青島東50裡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佈,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乙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西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圖說:嶗山太清宮廟正殿。 (記者陳榮昌攝)
太清宮 俗稱下宮。“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來”,位於嶗山南麓,太清灣北岸寶珠山之老君峰下。三面環山,大海當前,局勢之雄,當推嶗山第一。據元代大學士張起岩《聚仙宮碑》記載,宮建于宋代初年。又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曾在此處創三官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又在今三皇殿處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劉若拙被敕封為“華蓋真人”,奉敕回嶗山修建道院,西元980年前後在此處創建太清宮。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處機到嶗山,在太清宮談玄傳道,名聲大噪。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嶗山太清宮講授經典,太清宮道眾從此歸宗,並成為道教北七真隨山派的祖庭。嗣後,許多著名道士聞名而來,如徐複陽、張三豐、齊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宮棲居修道。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發生了一起僧道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的公案。官司一直打到朝廷,歷時十餘年,終以道士勝訴而告終。現太清宮前有“海印寺遺址”鐫碑記載:「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印寺于宮前,二十八年降旨毀寺複宮。」明代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間,太清宮舊道院曾傾圮。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又重新確定太清宮的“四至”:東至張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
現在的太清宮大體是這一時期重建的,但分為三院三殿則是天啟二年(1622年)道人趙複會重修時所為。此次重修,確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東側有一處兩進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現為太清宮的客堂。三院都有圍牆,各立山門,並有便門相通,共147間殿宇,加上道舍、客房共計240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後又增建元辰閣、元君閣、祖師殿、鐘樓、鼓樓等殿堂。1989年,對三清殿、東華帝君殿和西王母殿進行了修繕,重塑神像47尊。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廟宇主體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關嶽詞和東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屬設施,共有房屋150多間。
威海市聖水觀是大陸道教全真派的發祥地之一,位於威海市榮成崖西鎮,因觀內有聖泉而得名。七真之一王玉陽於西元1164年在此定觀建廟傳教,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西元1901年因戰亂被毀。1993年開發重修,1994年5 月28日開光,再現聖水觀輝煌。風光秀麗,天然景觀30餘處。果分陰陽的千年銀杏樹,祛病健身的聖水,殿、台、閣、壇,巍峨壯觀。懸崖峭壁有多幅先人文跡。
圖說:威海市聖水觀大殿及千年雙性銀杏佈滿地的黃金顏色樹葉。〔記者陳榮昌攝〕
西元1164年,東牟王處一,字玉陽,雲遊此處,只見山外天寒地凍,而此處卻溪水潺潺,草青樹茂,遂建觀於此,現仍存有玉陽大師自鑿的打坐石屋和充滿真氣的玉清宮,1167年間,仙人王重陽東來傳教,創立全真派,玉陽離觀於昆崳山煙霞洞拜王重陽為師。道成後,於泰和年間回觀,並廣收門徒,弘揚全真教,直到1217年仙逝,享年75歲。此後門徒孫道古等銘記恩師教誨,悉心修道,傳經送寶,從那時起,這裡便成為古聖先賢隱居和道士的洞天福地。
圖說:傳出驚奇事蹟而出名的聖水井。〔記者陳榮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