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起紅疹竟是梅毒。林重鎣攝
28歲李先生日前發現胸背及四肢出現莫名紅疹, 先至坊間診所服用抗組織胺及塗抹藥膏,但效果不彰, 之後手掌側和腳掌也陸續出現紅疹,伴隨脫屑的情形, 感覺大事不妙,經皮膚科醫師轉介至感染科檢查後, 確診為第二期梅毒,經注射長效型青黴素後,疹子逐漸消失, 也讓他大呼:以後不敢再尋花問柳了。
收治患者的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 患者到診時僅描述身體不斷長出紅疹,造成生活不便, 但因多項症狀與皮膚過敏並不相符,經詳細詢問後, 患者才勉強透露「發生了不戴套的不安全性行為」, 因此研判可能與性病相關。
為確認病灶,安排患者接受「快速血漿反應原凝集法」(RPR)及 「梅毒血球凝集檢查」(TPPA)後,果然確診為第二期梅毒, 決定給予長效型青黴素(Benzathine penicillin G)注射一次後,疹子逐漸消失,並追蹤「快速血漿反應原凝集法」 (RPR),數值下降至少四倍,患者終算恢復健康。
張為碩指出,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性病,可經由皮膚、 黏膜和血液傳染,為全身性慢性傳染病,典型梅毒潛伏期約10至90天,第一期梅毒的症狀為生殖器的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 此時傳染性極高,即使沒有接受治療,經過數周後, 硬性下疳也會自動癒合消失,但病情會日益加劇。
張為碩說,當進入第二期梅毒時,梅毒螺旋體會自淋巴結進入血液, 進而出現全身性症狀,如皮疹、頭痛、倦怠、噁心、發燒、 體重減輕等,若此時仍未接受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 導致侵犯神經、心臟、血管、腦部、骨頭,關節等器官, 嚴重會引發癱瘓或是死亡。
張為碩指出,梅毒螺旋體本身不易培養, 故診斷通常仰賴血清學檢驗,臨床上常以RPR/VDRL (梅毒血清反應)做為篩檢,發現陽性反應後,則以TPPA/ FTA-ABS(梅毒螺旋體抗體間接螢光染色試驗)做確診, 此項檢查需仰賴有經驗的醫師判讀結果;治療方面, 梅毒治療首選為盤尼西林,早期梅毒只需注射長效型青黴素( Benzathine penicillin G)一次即可,若為潛伏期梅毒,則需注射三劑, 通常能有效治療梅毒。
張為碩強調,梅毒為性傳染病,若一旦確診,性伴侶必須連同治療, 否則若只治療其中一人,容易造成反覆感染,將對生活造成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