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宗教護生發表會 各界交流護生意義與成果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2018-12-17 00:15

由農委會林務局主辦,福智佛教基金會承辦的「2018宗教護生發表會」, 16日在台南市晶英酒店舉辦。此次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李英周分享「魚苗復育科研報告」,說明人工養殖魚類的野外海域放流,對於復育海洋資源的貢獻度。

發表會中,同時邀請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中蓮社、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護學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等單位,結合宗教慈悲護生理念、動物保護及生態保育科學觀點,從「救傷野放」、「海洋資源復育」及「收容照護」3大面向,共同分享宗教護生的友善作為與實踐成果。

佛教提倡的放生行為,在當代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下,面臨多元的聲音與挑戰。對此,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以「佛教放生演變遞延」為主題,透由佛教經典、放生歷史發展脈絡切入,探討當代護生的意義。如得法師說明,福智佛教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引領弟子大眾在當代實踐佛陀理念,透過積極保護、關愛生命的主動作為,引發尊重一切生命、長養慈悲利生的心,創造自他圓滿的生命。

如得法師同時以儒家「仁慈愛物,民胞物與」的內涵指出,所有的有情都想離苦得樂,動物與人類是一樣的,必須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萬物彼此息息相關,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互相尊重依賴。因此,護生行動需因地制宜,在符合生物特性、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下,真正實踐佛教慈悲護生的精神。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李英周,在各界關注的「魚苗復育科研報告」中指出,近年宗教團體為實踐佛教護生與環境保育兼顧的作法,選擇在政府規範下,每年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進行魚苗放流。然而以往魚類放流時,甚少配合進行相關科學研究,以及因為放生魚的體型較少和數量多,不易進行標誌,且放生後不易被捕獲與回報等因素,造成研究資料缺乏,無法進行放流後的成效評估。此次,漁科所在多個放流海域利用合適標誌放生再補方法,配合耳石分析、分子生物工具、生殖能力與親源鑑定工作獲得相關資料,進行放生效益的綜合評估。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