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臺北城佛具產業文化節 10/25登場

記者林茂榮/台北報導 2018-10-24 16:31

有關佛具在台發展史,背後承載的是早年閩南人來台發展、定居的歷史,當年交通不及現在便捷,回鄉不易,這些離鄉背井的遊子,在打拼、求生存之餘,宗教信仰是他們重要的心靈依歸,佛像,讓他們信奉的神明有「實體形象」,得以安定長年出門在外的身心靈。

電影《艋舺》中的佛具店場景看起來似曾相似,取景地點便是西園路佛具街裡的一間老店。西園路佛具街是台灣最著名的佛具街,當中不乏傳承三代的在地店家,甚至也有百年老店與神像博物館默默隱藏其中。只要走一趟西園路一段,行經每間佛具老店,便能見證百年佛藝的底蘊。

在《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的專題報導中,提到一個80年代的社會風氣,當時大家樂風行,有很多人將中獎的希望寄託在神明身上,當時的簽睹風氣也使得佛具店相當「好賺」,很多人會特地買佛像回家虔誠祭拜,但如履次未簽中,便會被認為不靈驗,崇高的神像會遭無情拋棄,那陣子有很多人將被棄置、損毁的神像送到西園路佛具街店家,老師傅們手工修補完成後,會再送至寺廟安放,當年老師傅大多懷著做功德的虔誠之心,無酬修復「流浪神像」。

時代洪流迫使西園路佛具街必需規劃轉型,連神像製作模式也產生變化。早年神明衣服上的紋飾線條,是慢慢「擠」出來的,也會堅持上色,現今的佛像就比較偏向「自然派」,未上色,線條軟,只會塗上方便清潔的保護漆。神像的雕刻如今也會用雷射取代雕工,但西園路佛具街仍有老師傅對手工佛藝擇善固執,不願意用雷射取代傳統技法,認為雕像的「神情」,還有栩栩如生彷彿會動起來的形象,不是講究速度、效率的現代科技能做得出來的。

由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2018神遊臺北城佛具產業文化節」在25日下午2點開跑,台北市佛具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振華表示,秉持弘揚佛具產業文化的堅持,近年來不斷辦理相關產業活動,協助民眾認識該文化,如去年的「神遊經典」,安排文史導覽及傳統技藝體驗,反應相當熱烈,今年延續這股熱潮擴大辦理,共有5場計100位民眾參與文史導覽,另有5場傳統技藝體驗DIY,藉由手作體驗親近佛具藝術。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