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花廉蛤復育有成 大甲漁民樂開懷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2018-07-18 17:05

大甲區海岸小眼花廉蛤經禁捕後的復育成果顯著,市議員吳敏濟18日邀集海資所及復育單位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會勘,定於11月在禁捕區續放流200萬顆。(記者陳榮昌攝)

大甲區海岸高經濟水產小眼花廉蛤復育成果顯著,台中市議員吳敏濟18日邀集海資所及復育單位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會勘,決定今年11月於禁捕區再放流200萬顆。漁民開懷地表示,禁捕區外的捕獲量約成長3成,對於明年禁捕區解禁後的產量相當期待。

吳敏濟表示,漁民反映大甲區船頭埔西勢海堤外的小眼花廉蛤產區產量銳減,於是在103年提案要求市府進行復育。經中山大學與海生館研究證實,產量減少的原因是長期採捕的壓力和生長環境品質下降二個因素所致。與其它地區的研究比較,當地的小眼花廉蛤密度較低且平均最大長度也較小。

復育工作於103年展開,海資所向漁民購買當地的種貝,委託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中心進行首度的人工繁殖,歷經數次失敗終於成功,從103年底以來,總共在劃定的禁採區放流了420萬顆。

福德里長繆燕清表示,簾蛤放流初期,漁民採捕一次約3、4小時,收穫量約2至3斤,近年由於加強復育,即便是在禁採區之外,漁民收穫量已提升至3至4斤,平均增加約3至4成。以一斤300元的收購價來算,一天約有1000元的收入。會勘當天偶遇的漁民便笑呵呵地向會勘人員表示感謝之意。

如何分辨人工繁殖放流和土生土長的小眼花廉蛤?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主任葉信利研究員指出,生長環境不同會對小眼花廉蛤造成極大的影響,該中心繁殖的小眼花廉蛤放流之時顏色較白,放流到船頭埔之後,與原生種棲息環境相同之後,再增長的貝殼顏色會趨近於原生種的墨綠色,在貝殼上會有一個稱為成長輪的明顯界線,非常好分辯。

小眼花廉蛤很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根據漁民反映,今年數量雖然增加,但是與去年同期比較,生長似乎慢了一點,漁民判斷是今年雨水少的關係。葉信利解釋,大雨會帶來各種養份,有利於小眼花廉蛤的食物藻類的生長,食物是否豐富確實會影響小眼花廉的成長速度。

海資所所長黃育珍表示,復育過程最關鍵的是前期的溝通,需要讓採捕的漁民們建立禁採區的觀念,讓區內小眼蛤花廉蛤得以休養生息。二年的禁採期將於明年6月到期,俟研究單位評估達到生態平衡之後將重新開放採捕,感謝漁民的充份配合,今年11月將再放流200萬顆,並請海水繁養殖中心進行科學調查,建立復育的成果數據。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