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總會《匠人魂》系列之手打銅鑼篇影片在宜蘭縣政府大廳首映發表。(圖/記者陳木隆攝)
中華文化總會發掘民間傳統技藝匠師並拍攝成《匠人魂》系列影片,如今又以宜蘭傳承三代的「林午鐵工廠」為主題,完成手打銅鑼篇。27日在宜蘭縣政府大廳舉行發表會,相關影片內容可於文化總會官網、臉書或YouTube看得到,請民眾踴躍上網點閱,欣賞這些隱身民間且無可取代的國力。
包括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縣議員黃定和、林午鐵工廠第二代製鑼師林烈旗及第三代製鑼師林浩賢,以及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秘書長林錦昌、副秘書長李厚慶等人,都出席這場發表會,共同敲響象徵薪火相傳的大銅鑼,並與現場來賓一同搶先觀賞《匠人魂》#09手打銅鑼篇影片。
文化總會指出,為紀錄台灣百工百業生態、文化創意工作,文總訪尋隱身巷弄角落的在地職人,在傳統技藝與創新技藝領域中尋找文創職人,並自 2017 年 8 月起推出《匠人魂》系列影片,串聯不同的「匠人魂」,形成台灣精神的底蘊。
「匠人魂」系列為紀錄短片,串聯不同匠人一生懸命的精神,之前已先後發布了「北港哨角篇」、「佳樂水衝浪篇」、「國慶街舞篇」、「大稻埕旗袍篇」、「電影擬音篇」、「後龍石滬篇」、「彰化製鼓篇」、「澎湖古厝模型篇」等8支影片,都獲得各界的關注與佳評,網路點閱率已近35萬人次。
如今又完成第9支影片「手打銅鑼篇」,取名「一鳴鑼聲三代響」,內容介紹宜蘭林午鐵工廠,從日治時期由林午師傅與其兄弟三人共同創立,一路傳承至第二代林烈旗師傅三兄弟、第三代的林浩賢(林烈旗的長子),三代近70年都堅持手打銅鑼,以筋肉氣血之軀,將氣力灌注銅片之上,賦予精巧的音階差異,將生冷的金屬轉化為手工藝術,成為宜蘭重要的民俗工藝傳承者。
在首映發表會中,江春男代表文總送上一面特製、手工刺繡的「匠人魂錦旗」,向「林午鐵工廠」傳承三代的匠人精神致敬,期盼從打鐵到製銅「吃鐵吃銅」的林午鐵工廠的製鑼技藝,能像響鑼一般的代代傳遞下去。
「林午鐵工廠」前身是軍方指定的維修廠,以修兵器、製作耕耘機、車床等工具為主。但是林午師傅的好功夫,連壞了的銅鑼也能修,「林午鐵工廠」的鑼聲從此響起。第二代的林烈輝3兄弟繼承父業,並逐步將製鑼工藝傳承給第三代。現今台灣,逾八成北管、陣頭所用的鑼、鈸都出自林午鐵工廠,許多國內著名表演團體也紛紛指定林午鐵工廠製造銅鑼,甚至西藏、印度、阿拉伯的外國訂單都有;民國81年,林家曾為鹿港天后宮打造直徑230公分、重400公斤的大銅鑼,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