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手臂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7旬婦人隔日可落床

記者林茂榮/中和報導 2017-11-24 16:37

70歲的吳女士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走路時因膝蓋疼痛,長期看醫生吃止痛藥,也無法完全抑制,經雙和醫師建議,使用「機器手臂輔助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MAKOplasty)」,進行磨損部分的關節修復。吳女士表示,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行走,膝蓋不痛了、也不用吃止痛藥,幫助她回復良好的生活品質。

雙和醫院骨科部曾永輝主任指出,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可分為兩種,在保守治療上,以藥物為主,物理治療為輔;在手術治療方面,最為人熟知是人工關節置換,可分為「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之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而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

雙和醫院骨科醫師翁佩韋指出,吳女士是左膝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發生主因為膝蓋內側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相互摩擦,造成加重關節疼痛的症狀。他表示,因考量病人歷經多年保守治療無效、年紀,以及磨損範圍只侷限在內側髁骨,因此建議她接受「機器手臂單髁關節置換手術」,本項手術是術前及術中量身打造,可保留3分之2關節面的健康軟骨及韌帶組織,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與個體合用度。

受訪時吳女士表示:「因年紀大,大大小小手術,也歷經了十多個,但這次手術術後的復原真的很好,開完刀麻醉退了之後,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傷口也不覺得疼痛。」出院回家後,生活一切都可以自理,包括洗澡、吃飯、散步等等,沒有造成任何不便,也絲毫不見異樣感,現在出去玩都沒問題。

曾永輝醫師指出,膝關節有三個關節面,病人有兩個以上嚴重磨損,才需要全膝關節置換,但台灣每年有2萬人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在臨床上發現真正需要三個副關節都需要置換的病人比例只有3分之1,其餘3分之2的病人只需採用置換部分關節,即可達到治療的目標,而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傷口面積小、復原快。

當然骨科醫師們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民眾平時多運動、控制體重,若受傷一定要好好休養,才能真正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