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開台天后宮金爐邊,林海清阿伯現場表演煮「掽糖」。
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金爐邊,時常會遇到一位阿伯,現場表演煮「掽糖」,陣陣椪糖的香氣,吸引好奇的觀光客駐足圍觀,老一輩的會立即勾起兒時回憶喊說:煮「掽糖」,而年青小伙子、小朋友,會很陌生且好奇的問東問西。
這位叫林海清阿伯笑著說,小時候與弟弟常在廟會野台戲附近的「椪糖」攤圍觀,沒錢買,只能聞香過癮,久之,「看」到會做掽糖,一轉眼,已經是60年前的往事了。
海清阿伯進一步說明,煮「掽糖」很容易學,但要膨脹出『豐滿』討喜的掽糖,一定要長時間的練習,成敗關鍵在於糖煮沸融化後,會有泡泡產生,這時要離火並沾入微量的俗稱「水果粉」的小蘇打粉,同時不斷攪拌成為白色,才能膨脹出『豐滿』討喜的掽糖,燒木炭而不用瓦斯,主因是多了炭香而且也不容易煮焦。
阿伯強調,炭煮掽糖淡淡的焦香,搭配咖啡與牛奶蘸著吃,像極了咖啡餅乾、牛奶餅乾的味道,蘸濕後要立即送入口,否則會很快掉落杯內融化,內行的吃客,會選較小的掽糖,太「胖」的裡面空隙較大、鬆脆,小的口感較紮實、較「香」,差別雖然不大,內、外行的功力就在這裡了。
台灣光復後,物質相當缺乏,孩子眾多,家長自已動手煮「掽糖」,當小孩零食解饞,並分送鄰居。廟會時,煮「掽糖」的小販邊煮邊賣,現場一堆小孩圍觀,近年來,生活提昇,小朋友零嘴選擇多樣化,煮「掽糖」走入歷史。
阿伯感嘆表示,目前賣「掽糖」只好靠「懷舊」、「好奇」外加「老人仔工」來維持,林阿伯每粒「掽糖」賣30元,2粒50元,邊煮邊賣卻無法量產。扣除刮風下雨與耗材,要日賺千元以上,相當不容易。無法吸引年輕人投入煮「掽糖」,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有些學校、社團,開始重視地方傳統小手藝等所謂「鄉土教學」,會找我去示範教學煮「掽糖」,起碼也讓下一代知道,煮「掽糖」這玩意,曾經是台灣的「全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