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文化處近日邀請文資委員現勘「被遺忘的碉堡群」,揭開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駐守屏東的日本陸軍第50師團(蓬部隊)的神秘面紗。
目前碉堡留存數量以佳冬、新埤等客庄最多,最高的一座碉堡坐落在佳冬石光見,有三層樓高,參考黃智偉在《全島要塞化》的研究,「碉堡王」是當時日本陸軍的「前進觀測塔」,功用是觀測海面可能從枋寮佳冬林邊登陸臺灣的美英等同盟國敵船,配有全臺唯一的測距儀及兼無線電站功用,由於是觀測之用,高度比一般用機關槍炮戰鬥的碉堡(馬特洛塔)還高。
佳冬社區在「碉堡王」旁邊設有解說牌,說盟軍從恆春登陸,碉堡有百年歷史等,內容有誤,待文資審議通過後,將重新設置解說牌。
最令人震撼的軍事防禦工事則位於春日鄉的「戰鬥司令部」,深山被挖空,構築厚實牆體的堡壘,設有高階將軍戰情參謀室、軍官起居室、發電機房、儲藏室、無線通信站、高級廁所等,「戰鬥司令部」週邊設有觀測所、火砲陣地衛戊碉堡群等。
文化處處長吳錦發表示1895年日軍乃木希典將軍即由枋寮登陸上岸,日軍在二戰末期考量臺灣各地的戰略區位後,研判同盟國美軍若攻打臺灣,最有可能從枋寮佳冬林邊登陸,因此把重兵集結到屏東,並構築配置一層又一層的防禦工事,當時駐守屏東的第50師團長為中將階,全師團連同配屬部隊近2萬人,是臺灣的主力部隊之一,當時高雄要塞司令官是少將階,可見屏東在二次大戰東亞戰局的重要性。
二戰日軍的反登陸戰線,從萬丹新園鯉魚山一路延伸到新埤糞箕湖,尤其將配置機關槍炮戰鬥的碉堡密集建在佳冬新埤等客庄,作為與上岸的同盟國敵軍近接作戰的支援,日軍了解到沿海客庄失守後,從潮州以北到高雄旗山的平原區將無法抵抗美軍,這裡也顯示出六堆地區的戰略重要性。
二戰日軍研判最後決戰點在春日鄉,因此將戰鬥司令部設在春日深山,平常軍團大本營在潮州,司令部行政辦公則借用萬金聖母聖殿。
吳錦發表示近期春日鄉舉辦已列入文資的力里溪水圳活動,相較於作為台糖灌溉及來義居民使用的二峰圳,力里溪水圳顯得神秘,當初丁澈士博士團隊發現時,研判力里溪水圳可能是戰略之用,但還不敢確定,如今透過這次陸軍第50師團軍事遺跡的發現,更可以了解到力里溪水圳與二峰圳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