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概念願景示意圖
台中市外埔堆肥廠荒廢閒置多年,市府規劃將其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推動再生資源,收集大甲、外埔、后里及大安區約4千公頃、5萬噸的農作稻稈, 率先全國採用稻稈氣化發電。初估每年可發電5,000萬度,提供 1萬4,300戶家庭一年用電量, 同時解決稻草露天燃燒空汙問題,每年減碳達2萬6,000公噸, 落實循環經濟。
外埔堆肥廠自97年10月停工閒置至今,外觀宛如一座廢墟,當地發展受限。環保局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導入「 厭氧先進處理」技術,將該廠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 藉由廚餘及稻稈等有機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轉化成生質能源, 藉此減輕焚化爐負荷,延長使用年限, 同時也解決農民露天燃燒稻草空汙問題。
環保局表示,「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 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是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的政策方向, 未來外埔堆肥廠將轉型為兼具環境教育及經濟效益的多功能環境教育 園區,配合2018台中世界花博也在外埔展區舉辦, 其所生產的有機肥料及培養土,將可提供花博展區花卉栽種使用, 花博結束後,更可作為當地有機農業的肥料。
外埔綠能生態園區
根據環保局初步估計,大甲、外埔、后里及大安區等4區稻田面積達 4千公頃,約5萬噸農作稻稈,經稻稈氣化發電,初估每年可產生5 ,000萬度的電力,提供1萬4,300戶家庭一年用電量, 每年可減少碳排量達2萬6,000公噸。
廚餘回收再生則初估發電量約每年540萬度,約可提供1,550 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可減少碳排量達6,144噸。
為廣納居民意見,環保局已於外埔區及大甲區辦理座談會與公聽會共 5次,並辦理15次國內廚餘處理場及厭氧發酵廠觀摩活動;此外, 也導入環境教育社區培力計畫,培植社區產業發展, 讓居民可透過相關課程了解綠能發電。
環保局長白智榮強調,《回饋金自治條例》正修訂中, 未來所產生的電能出售給台電後,將有一定比例回饋給地方居民, 開創生活、生產及生態三贏的經濟效益。